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曾奇峰讲防御系列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7-6-7 10:34
标题: 曾奇峰讲防御系列二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7-6-7 10:45 编辑
【 曾奇峰讲防御系列 】 第一篇压抑 隔离 禁欲 之隔离 禁欲压抑 隔离 禁欲 理智化 反向形成 投射 被动攻击 抑制 转移 否认 认同 见诸行动 投射性认同 超我阻抗 退行 升华 利他 幽默
2 隔离
隔离是大家每天都会使用的防御机制。在治疗中的表现就是讲什么事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什么情感的反应,像强迫症或者神经症啊,使用隔离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多一些。
假如你在街上碰到一个车祸,然后看到别人的骨头都出来了,估计中午吃骨头吃排骨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猪的排骨会让你联想到人的骨头。如果看到脑浆流出来了,那晚上吃火锅的时候吃猪脑子的可能性就较小。但是对脑外科医生来讲,他们每天和人的脑髓打交到,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中午吃猪脑花,因为他们隔离得很好。
在治疗过程中,有的人会笑着跟你说些小时候悲惨的事情,这时候要提醒他一下,我刚才发现你在说很惨的事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试图打破他这个隔离。
再举个例子,当大家在讨论一个案例的时候,案例被报告得凄凄惨惨,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他人情绪都非常低落,这个人身体坐得笔直,总在看别人的反应,有时候蒙着嘴在笑。在案例报告到最悲惨的时候,有几个人kai始哭了,这时候蒙着嘴笑的人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在那么悲惨的情况下放声大笑,其他人都恨不得把她暴揍一顿。督导就解释了,说这个笑的人隔离得非常好,别人的情感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她内心里面,她好像穿了一件很厚的防弹衣的感觉一样。
那么这个人为什么需要把自己如此隔离呢?就是因为也许这个案例对她来说是最惨的,她自己的很多东西都和这个案例一样,她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她和别人相比需要更多的隔离。也许她一旦隔离被打破之后,她可能是所有人中哭得最狠的那个人,说不定是想自 杀的那个人。所以大家应该原谅她。
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一个人越是不在乎什么东西的时候,可能这个东西是最在乎的,他只是采用了某种防御机制,使自己显得不在乎而已。
像有的人对你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不好,非常忽略我,他们整天要去搞政治啊或者整天很忙,但是这个也可以理解。他kai始为父母辩护,帮助他们防御。但是你如果继续追问,“你真的不在乎吗?你那个时候对爸爸妈妈真的没有埋怨吗?”或者说“现在你真的没有埋怨吗?”他可能想一下告诉你说,“是有埋怨,但是也没有ban法。”这就是精神分析试图让一个人揭示情感的努力。
一个人的情感不出来,一个人不跟他的情感保持接触的话,那些情感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异的形式出来,变异的形式多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症状。
3 禁欲
禁欲,书面的定义是对愉快的否认,认为你们所认为快活的事情都是不快活的,而他跟苦行僧一样所zuo的事情,是真正可以达到精神上的快乐。
实际上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是怎样达到心灵的自由,到达觉悟的彼岸,几千年来人类都在努力。像释迦摩尼,他当年出家之后,就曾经在原始的森林里面,跟苦行僧们一起呆过十几年,那真的是把肉体和精神上都整得很惨,他以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达到觉悟的彼岸,但是事实证明是不行的。后来他就离kai了这批苦行僧。
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以为,通过禁欲,就是否认身体或精神的愉快,可以达到觉悟的彼岸,这样的zuo法真的不是一个好ban法。禁欲可以极大地伤害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像有人专门调查过各个不同年代的和尚的平均寿命,像少林寺里的塔林,很多和尚都一起埋在里面,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可以测量死去的和尚死时的年龄,发现和尚的平均寿命要短于同时代的男性的平均寿命,原因就是他们过度的禁欲。
一个人在小时候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眼睛或嘴巴或其它方面获得足够的刺激,这些刺激越多越好。比如说幼儿园的门为什么搞得花里胡哨的?就是因为不同的颜色给人的眼睛、视网膜或大脑的刺激可以使这个人精神的数量增加,如果没有足够刺激的话,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就不会有人类精神世界壮美的感觉。没ban法想象如果一个孩 子在小时候就让他学会清心寡欲,然后这个孩 子会成长得健康。
然而华师大的门就不能搞得花里胡哨,因为在精神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后,我们要恢复平淡。对青少年来说,必须有一段时间处在禁欲阶段的。他们身体的硬件已发育到足以从事性活动的时候,但是社会道德规范和爸爸妈妈都不会允许他们这样zuo。有人说青少年是一个怪物的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成熟了但是不能够用,而且只有在工业社会才能够生产青少年这样的怪物,在原始社会是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的。
作者: 凡尘荼靡 时间: 2017-6-8 21:02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