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要自虐
一个梅雨绵绵的日子。心理咨询室进来了一个双手血淋淋的女孩,脸是扭曲的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怖,咨询过这么多沉重,还没碰到过像今天这么特殊的“人物”。她径直走进谈话室,躺在靠椅上,脸上的表情青显得很疲倦,什么都没说,我拿起面巾纸,轻轻地擦干她手上的血,陪她静静地坐了30分钟。第一次咨询就这样结束了。
我终于体会到了“沉默疗法”的用处。以前大学老师告诉我们,有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咨询方法,他不需要你的建议与分析,只想片刻的宁静净化他的心灵。不是吗?女孩告别的时候,对我说了句:“老师,谢谢你,下次我还回来的。”
第二次来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先看她的手,她也察觉到了我的紧张,抑郁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微笑,“老师,今天我没咬手指。”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女孩吐露了压抑心底多年的秘密。长期以来她的情绪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严重时有自虐倾向,抓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直至双手血淋淋。她问我是不是一种心里变态。我委婉地告诉她,“你可能心里很多东西让你感到很压抑,很痛苦,想把它发泄出来但又发泄不了,于是采取了伤害自己肢体的行为,以求解脱,对吗?”她痛苦地点了点头。
我向她坐的方向倾着身子,静静听她诉说,在适当的时候用简短的重复或回应鼓励她宣泄:这是她三年多来累积下来的情绪!能找到人倾诉,就能减少她的一些恶劣的心情。她在倾倒累积多日的情绪垃圾,这时她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容量大的垃圾桶。(心理咨询中有一句行话“出租你的耳朵”,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扮演垃圾桶角色)咨询技术上讲,是“疏泄净化法”,其本质是让患者自由回想,自由倾诉,把回想、记忆、体验联系起来,让感情自由地发泄。起到“心理净化”的作用,并达到治愈目的。
在她的叙述中,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
家庭生活:从初一下半学期到初三,大概一年多时间她都住在奶奶家里。奶奶对她姐姐较为偏爱,而对她,就很挑剔,甚至多方刁难。对此她很伤心,也很生气。不过父母对她到是比较好,也知道她受到奶奶的不公正对待,但他们让她要忍耐,因为奶奶是老人。于是她多方忍耐,长期忍耐。
学校生活:从初一到初三上半学期,一直是同一位班主任。该班主任有虐待倾向。在无任何理由下,她常对学生进行体罚,如罚跪、用针刺手掌,用玻璃窗上的钢筋打学生的手掌。班主任对她虽无任何体罚行为,但对她较为严厉,甚至有些偏见。因此学校生活感到很压抑,但又深感无奈。初三下半学期,她得了急性阑尾炎。父母后来也知道了班主任的情况,让她退学。与同学关系:与同学交往不多,初中两年多时音里只与一女同学关系较好,受此同学影响较大,该女同学早熟,行为较为孤僻,与人交往不多。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都能在他的童年或早年生活经历中找到最初的心理创伤。看来,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女孩形成自卑心理和抑郁性格的关键所住,从而导致其情绪长期处于郁闷状态。
我首先帮助她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她抓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其实是对外在环境的反抗,也是对自我无力反抗的惩罚,奶奶的不公正对待,班主任的心存偏见,她的心里有太多的不满,但是父母却要求她一再的忍耐,虽然后来她转学了,但伤害已烙在心底,加上平时跟同学缺少交往,唯一的好朋友又是行为较为孤僻的,因此她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宣泄心底的痛苦,内心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压抑久了,太痛苦了,采取了自虐的方式,从中她却体验到了别样的快感。以后,碰到不开心,就自虐。听了我的解释,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她迫不及待的向我讨“药方”了。
我想了想,让她下次再来。我希望有更充分的时间与她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次:对她自卑倾向进行引导,让其明白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去发挥挖掘自己的优势。
第四次: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其思想观念上的错误,纠正“绝对化,应该……”的倾向,如班主任、奶奶对她应该绝对平等的观念等。
咨询结束后,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我告诉她要改正性格上的不良倾向,是长期而又艰苦的,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计划,如何对自己做些改变,并由我进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