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岁女孩摔童案的心理探索

[复制链接]

249

主题

373

帖子

12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10岁女孩摔童案的心理探索

      事件回顾:

      重庆10岁女孩在电梯里摔打1岁男婴的视频传出后,公众一片哗然,女童的暴力行为令人震惊和不解:“她到底怎么了?”

孩子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往往表明他们正在遭受着心理和躯体的暴力对待!

  小女孩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

  有网民怀疑女孩患有反社会型人格。对此,不少心理学者指出,女孩年龄仅10岁,人格未完全形成,说“反社会人格”为时过早。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女孩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暴力行为的认同。有媒体报道称重庆女童的邻居常听到她家传出打骂声,其父也说自己和妻子会打骂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除了身心遭受暴力之苦外,也会默默认同施暴者,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当自己遇到挫折、困难、麻烦时,也会通过暴力来解决处理。长期在有暴力倾向、忽视孩子感受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也会缺乏共情能力,即缺乏感受他人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对外表现为不顾他人情感的攻击,结果就是使孩子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用暴力宣泄情感的“加害者”。

  二、愤怒情绪的表达。如果父母经常无端打骂孩子,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无力反抗,但会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压抑恐惧、愤怒等情绪。这种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表达出来。如案件中小女孩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个体,同时在无别人在场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打小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愤怒。

  三、应激事件的无意识防御。长期的家庭暴力,会造成儿童心理创伤,当其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激事件时会通过无意识逃避或攻击来缓解内心的恐惧。如本案件中,面对婴儿不停的哭声,女孩可能不知所措,有很强的受挫感,也可能心烦意乱。对于这个应激事件,出于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她可能通过攻击来获得安全感。

  孩子的道德推理有“利己主义”倾向

  一个背着书包的天真学童竟变成欺凌弱小的“恶魔”,这样的极端事件也许是个案,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我们身边“外表天使、内心魔鬼”的“暴力儿童”并不少见,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据报道,一项针对1万名12~18岁青少年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暴力倾向时有发生,其中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占32%。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一项针对900名2~5岁幼儿的行为评估发现,20.8%的幼儿具有攻击性。

  一方面,很多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很霸道,喜欢的东西一把就抢过来,别人碰都不能碰,稍不顺心就蹦出“揍你”、“宰了你”等暴力语言。另一方面,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很多孩子小小年纪便习惯“武力”解决问题,心里不高兴便动手摔玩具、打宠物,甚至打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一直致力于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的研究,他称,青春期以前的孩子的道德推理往往是依据直接后果来进行的,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只会根据“我所做的事情的结果到底是对我有害还是有利”来分析:不利,就不做;反之,就会继续做。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