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我选择高三年级来完成这个主题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经调查,高中生与妈妈交流很少,现状是妈妈忙工作,孩子忙学习,母子(女)关系疏远,尤其是高三学生,与妈妈的沟通更少;2、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与妈妈交流,是很好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3、主题中选择妈妈而不是爸爸是因为平时学生与妈妈接触多;4、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学会与人沟通,通过亲子关系沟通,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教学活动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学生通过研究性课题“17年的我与现在的我;17年前的妈妈与现在的妈妈”,分4个小组进行研究,通过漫画、课件、录像、朗诵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自己做主持人,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获得同感和收获。
『教学目标』:
1、体验妈妈养育的艰辛。
2、学会与妈妈沟通。
『班级』:高三(2)班
『形式』:小班教学
『课前准备』:
1、确定小品角色。
2、学生分四组进行研究性课题“17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17年前的妈妈与现在的妈妈”的研究,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妈妈养育的艰辛。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大白纸、笔若干。
『教学过程』:
◆小品表演:《放学回家—我和妈妈》
小品《放学回家—我和妈妈》,一个教师,一个学生,教师充当妈妈角色,学生充当孩子角色,内容是有关放学回家看电视的情景。看完小品请学生做决定:
第一步:赞成妈妈做法的站一边,赞成孩子做法的站一边;
第二步:请两边的学生谈各自看法。
第三步:是否有“妈妈、孩子都不赞成的”,如果有,请谈看法。
讨论的要点概括:
1、《小品》所反映的内容是我们生活的片段,也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经常遇到的问题。
2、小品中妈妈的做法没有错,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错。两者都没有错,为什么沟通越来越少呢?
◆探讨“为什么我与妈妈的沟通越来越少?”
第一步:将学员分成4组,每组6—7人,每组一张大白纸,笔。小组讨论,至少写5点原因,分为1、2、3、4、5标识出来。
第二步: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大家汇报他们的观点。
教师根据讨论进行小结。
“沟通少”的原因如下:
兴趣爱好不同;观念想法不同;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相处的时间少等。
从小组讨论中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这些观念和想法并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主要是“相同”还是“不同”之别;观念、想法的不同与个人的年龄、生活环境、经历都有关系。
孩子概括的这些原因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当孩子的想法与妈妈的想法不同时,孩子要尊重妈妈的想法和做法,当然妈妈也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和尊重需要沟通,通过沟通去寻找原因。妈妈这方面问题将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作为孩子我们是否应该走在前列,看看我们孩子怎么去沟通。
◆研究性课题展示:“17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17年前的妈妈和现在的妈妈”
一星期前,我班的孩子带着课题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我们的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每组一个代表,展示小组准备好的内容。
第一组:主持人:
主题:我们的成长历程
形式:漫画
第二组:主持人:
主题:一起走过的路程
形式:演示文稿
第三组:主持人:
主题:我与妈妈的故事
形式:录像
第四组:主持人:
主题:遥望母亲
形式:诗朗诵
总结要点:
1.从展示的内容来看,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妈妈在慢慢地变老,妈妈养育的艰辛。
2.其实孩子想跟妈妈沟通,但不知道怎样沟通。
在生活中,孩子与妈妈还是有话讲的,只是意见不统一时,会用回避、沉默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与妈妈不去很好的沟通,问题没有解决,矛盾加剧。
孩子要学着与妈妈沟通,你觉得比较好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教师总结:写信(纸条)、拥抱、说话等。
最好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方式是:进门叫声“妈妈”,出门说声“再见”;说声“妈妈,辛苦了”;妈妈,我来做……。
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掌握沟通的技巧可以缓解孩子与妈妈的矛盾,孩子的想法得到妈妈的尊重,孩子能更理解妈妈。我想,我们还是有许多话要说,今天回家给妈妈一个惊喜,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