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曼2013 于 2014-6-3 15:22 编辑
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笑盈盈地睁开了眼睛。
她说看到了海边的那种海鸥,还有一些银色的水鸟,很悠闲地梳理自己的羽毛。“我甚至‘看到’阳光播洒在海面上,缕缕金丝又洒上了水鸟的羽毛。大概因为我每次想到海边,就会想起这种情景吧。”
回家了。“你看见了什么?”她黯然神伤,诉说这样的场景“我推开门,看见墙上挂满了白布。”
白布是什么的象征呢?我很想知道。
“满屋子都是白布,长长的垂到了地上。我在房间里走,心里充满了悲伤。所以当你叫我回到海边的时候,我仿佛在哭泣,我并没有马上就离开,而是在屋子里面兜了两圈,我舍不得走。”
“哪一种白布?”
“就是人家做丧事的那种。”
“你什么时候看见过类似的情景?”
“那是在我7岁的时候吧,外婆去世了,家里就有白布。我那时大约因为人小,于是觉得布很长很大。”
“这一次家里的白布说明什么?你担心家里出事情?”
“我肯定是担心家里人的身体,尤其是父亲的高血压病。当然,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大毛病,高血压也不太严重。”
“这次催眠揭示出你最担忧的事情:对父亲身体的忧虑 一直困扰着你,这是生活中的一个结。你的紧张、莫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我是谁?”
她喜欢写小说。第二次来咨询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她写的言情小说。小说中的故事并不紧张,人物往往都有风趣的言谈,并有戏剧性的巧遇情节以及活泼又有个性的女主人翁。
于是我一边饶有趣味地听她讲故事,一边不忘称赞她妙语如珠,情节构思精巧。
她说自己很有作曲天赋,得到老师好评。
我也紧跟着夸奖她的才华。
她对于作画十分苛刻。哪怕是最最简单的素描画,她也要反复修改,每一处小细节,别人根本看不出差别,她会只为修改这一个细节而一切推倒重来。
说到钢琴演奏考试,她就十分泄气。说是考试时往往并不理想。而且,近一年来,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改观。
而且看起来我的称赞对于她来说十分重要。她说和我很投缘。
我们这一次又做了催眠。我很想知道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更确切地说,她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以及她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她随着我的语音进入了松驰、轻松的催眠状态。我请她想象走进了原始森林。“你最先看见了什么动物?”
“一只熊,灰色的,面无表情地望着我。”
“你喜欢它吗?”
“不喜欢。它很笨重,太慵懒了!我想看到另一种动物!”
“我现在看见什么?”
“一只飞鸟,很轻快。”
“你喜欢?”
“是的。虽说不是最漂亮,但是它飞得很矫健,充满活力。”
“那只熊呢?不见了吗?熊抓住飞鸟了吗?”
“熊转身向森林深处在走。它和飞鸟在一小段路上几乎是同步的。但是不久,飞鸟和熊走的就不是一个方向了。飞鸟向我接近;熊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丛林深处。”
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有不少人提出用意象来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这里,我就运用了意象的方法。熊或者飞鸟,都是丛林中的动物,也可以揭示出人的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象”。
当她睁开眼睛后,我告诉她这两种动物都是她自己。 她细细地想了一会儿,说:“熊是以前的我,而飞鸟是我喜欢并且希望成为的一种新形象。”
“那么你现在处于何种位置上?”
“现在大约就是熊与飞鸟擦肩而过的时期吧。我开始渐渐要求自己摆脱苯重与慵懒的特性,希望有更充沛的青春活力、更出色的能力。”她对“我现在是谁?我将来希望成为谁?”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催眠的过程,引导着她逐步深入分析自身性格与人生目标,探讨价值观的统一进程。青年人在成长中有自我同一性的问题,通过一番反省,方能成功达到自我统合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