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关系] 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4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30 18:25 编辑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担加重,不少年轻父母都会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抚养和教育,这种被称为隔代教育的现象目前还呈增长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在北京这一比例高达70%左右。但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发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往往与长辈不一样,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对抗。

  40岁的寇女士与父母住在一起,最近为了儿子报课外辅导班的事,竟然遭到母亲的痛斥。“我不知道母亲到底怎么了?我是为了儿子能上一所好中学呀!”寇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姥姥却觉得把孩子累着了,坚决抵制我的想法。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对于女儿给外孙进行的教育,姥姥也是抱怨不已。“她简直就是一个报班狂。”姥姥气愤地说,“她们几个年轻妈妈在一起,就想着怎样折磨孩子,孩子身体都垮了,还学什么习?”就这样,一个为孩子身心健康,一个为孩子未来发展,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让母女俩之间经常争吵。上小学四年级的明明说,“我姥姥和妈妈有一次都打起来了,我妈气得把姥姥家的门都砸坏了,我都不知道听谁的好?”

  因为隔代教育的观点和出发点不同,许多家庭都正在上演着这样的“闹剧”。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年轻的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矛盾。和老人出现分歧和冲突时,82%的年轻父母想极力说服老人,但其中也有36%不能说服,有18%的年轻父母则不愿影响和老人的关系或碍于情面不说出来,有73%的孩子表示不知道该听谁的。

  就在这些年轻的家长与老人为孩子的教育而发生争吵时,另外一些只管生孩子却不管抚养孩子的年轻父母也发现,由老人带着逐渐长大的孩子竟然与自己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孩子不仅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还特别地不懂事,甚至要求老人做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比如吃饭得让爷爷奶奶“跪着喂”等。

  大量的事实证明,由于祖辈对孩子的溺爱,老一辈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已经使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孤僻,与父母感情淡漠,行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家长稍有不依,孩子便哭闹不止等问题。对于“隔代教育”这个问题,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的高级教师罗慧曾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总结。

  她说,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认识到隔代教育的优势所在,同时对存在的弊端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隔代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体地说,隔代教育有四大优势:

       一、祖辈对孙辈有无私的爱。血缘的纽带使祖辈对孙辈倾注了无私的爱心,他们愿意为孙儿孙女无私地付出。

  二、祖辈有耐心,更宽容。祖辈有充裕的时间与孙辈一同游戏、学习,倾听孩子充满童趣的述说,弥补了年轻父母因忙碌而无暇和子女交往谈心的缺陷。

       三、祖辈有独特的智慧和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使孩子愉快地参与学习、劳动,发展智慧才能。

       四、祖辈有抚养孩子的丰富经验。凭着丰富的养育经验,祖辈能自如地应付孙辈的日常养育,即使遇上意外也能设法急救。许多祖辈做事周到,家规严明,能确保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

  然而,祖辈是一个庞大的差异很大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品德素养、文化水平、职业经验和兴趣爱好都有不同,其教育效果和对孙辈的影响也会存在较大悬殊。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祖辈教养容易重感情轻理智。

       二、祖辈教养容易重物质轻精神。

       三、祖辈教养容易重静轻动。

      四、祖辈在教育要求上容易与父辈产生矛盾。祖辈教养常会在两代成人间出现“你紧我松、你打我护”的情况,使得教育要求难以实现,彼此威信受到损害。

       五、可能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隔代教育是长短参差、利弊互现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说,“在许多家庭中,祖父辈人对孙子辈人总是爱护有余、严格不足,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祖辈人应当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这种情况?这样做究竟对孙子辈人是不是真正的爱护?”赵忠心教授建议,祖父辈人一定要努力和自己的儿女取得一致,对孩子要求一致,步调一致、不要和孩子的父母唱对台戏。老人在隔代教育中要给自己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当摆设,要做亲子之爱的润滑剂,最终使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