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暗黑神 于 2014-10-14 12:13 编辑
那是不是“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呢?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家长反而要特别注意。首先要看他的“乖”是真心实意的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表现出来的。不少“乖孩子”一直处于真实自我和家长希望的理想自我的挣扎中,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归根到底,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氛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理气氛”。不少家长疑惑:对孩子到底该严一点还是松一点?严和松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他有一个安全、自由、信任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你打他一顿,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家长给他的是不和睦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呵护得再好,孩子也会焦虑恐慌。有了合适的氛围,生命自会茁壮成长。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教出来的,其实孩子走路说话的能力都是他本有的能力,所以我们说“本事”、“本领”,是他自己学会了这些,我们能做的只是给他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
背诵经典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重要,但许多孩子只有漫画、绘本、小明小红的故事之类的“浅阅读”,这些书虽然也有其价值,却不宜作为孩子精神食粮的正餐和主食。鲁迅、巴金、茅盾等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文化大师,但是为什么在他们之后,就鲜有文化大师出现了呢?他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受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背诵经典。比如巴金10岁就能背《古文观止》,钱穆9岁就能背《三国演义》,茅盾能背《红楼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就连杨振宁这样的物理大师,也能背《孟子》全文。真正可以为孩子奠定终生受用的深厚文化根基的,是那些经得起时间长河大浪淘沙的经典作品。大人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文字孩子真的记得住吗?你要相信,孩子是可以的。孩子13岁之前有足够的记忆力去背诵,其实一点也不困难。
有家长问,诵读“四书五经”这些“老古董”,既读不懂又用不上,长大之后基本上都会忘了,真的有用吗?也有家长虽然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意义,却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去接触。我的一位学生也曾对儿时爷爷要他背的大量古文嗤之以鼻,认为现在都忘了,没有用,但是在看了这位学生写的文章后,我不禁感叹:字字充满古韵,文采很好,这些都是小时候背诵经典潜移默化的作用啊!如果背熟了哪怕一本经典,经典的种子就会跟他一辈子了,他可以用自己的一生来慢慢咀嚼、体会经典的无穷韵味。新闻的原文就学习到这里。看完新闻,我有几点感触:
一,在现在的新闻环境中,像这样的描写教育的新闻很少,传递正能量的新闻我们应该多学习。
二,新闻中讲到家庭教育的本与末。
作者提到了心灵的滋养和人文的素养,在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了要学习经典。在育心,我们也找到了经典的根,就是《易经》。滋养,也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内容。用我们育心经典的累积法,用我们的一根六经去滋养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就能长成一根参天大树。真正可以为孩子奠定终生受用的深厚文化根基的,是那些经得起时间长河大浪淘沙的经典作品。像这样有见地的老师再多一些,我相信经典教育就会在各大校园片地开花,也会影响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们。
家是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就像一个细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系到整个国家。育心经典在这些方面做很大的贡献,经典教育的教材,方法,平台...... 我们跟随育心,一起抓住教育的根本,为孩子的明天,国家的未来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