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地研习。与有相同兴趣与志向的同道一起学习,没有比这更让人舒心的事情。在这里我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于学习精神分析的看法。 如弗洛伊德所言,精神分析是“一门有关心灵的学问,一种探索心灵的途径,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哲学对于心灵的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哲学关于心灵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式的。阅读这些贤者的见解,固然会获得智力上的享受,却觉得离“心”甚远。当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从柏拉图到康德的传统。占据学院的实证主义心理学,在探索心理历程和机制的路上,已经有了非常精深而令人振奋的成果。这样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强的专业化,也会使没有接受系统实证训练的爱好者忘而却步。与此不同的是,精神分析尽管也有它的存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部分,尽管也有庞大艰深的概念系统,却是在与真实的人的互动中逐渐脱胎的,而且其发展和演进,完全不能脱离活生生的体验。这一点是它的魅力,也是它的难度所在。因此,我愿意从体验部分开始谈起。 学习精神分析最好的门径,就是进入分析。你无法理解它,除非你成为它。有人或许会反驳,弗洛伊德也没被人分析过嘛,他还不创立了精神分析?我国还没有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接受的分析师,找谁去做“标准”的精神分析?我又没病,干嘛要接受分析?对于这些疑问,固然可以依据逻辑,进行对应的辩论。但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可能是发问者对精神分析的“缘分”,还未积聚到水落石出的时候;再者,精神分析没必要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要求其中的每个人都接受,这一点正是精神分析所应该避免的。如果有了机缘,我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始这一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些未能诉说自己的存在,会呈现于你和分析师之间,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意义。而这种“在场感”,胜过千言万语。 当然,我们在未进入分析之前,总会对精神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这种了解是正解还是误解,如果它们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我们就会去寻找相关的书籍,开始与文字般若的亲和与对话。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文本的阅读与解读。可以列出的书单会有足足几千字,或许仍失于偏狭。但是精神分析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任何流派,如果要发展自己的见解,不能不从弗氏的原著出发。像其他的使用德语的思想家一样,弗洛伊德是“巨能写”的。这么多书不免让人心生畏惧之意,不过不要紧,我认为可以先读读《梦的解析》及《性学三论》。这两部著作,不仅是弗氏理论的核心,也是与临床关系紧密的部分。如果你读了这些文字,觉得还有点意思,还想再做深入了解的话,我建议你读一读米歇尔与其夫人合著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其作者本人也是大师级的人物。然后,可以读读台湾学者翻译的《当代精神分析导论-理论与实务》一书。这本书对于临床的部分已经有相当的论述。如果你觉得这些就够了的话,那也就够了。这些书已经可以帮助你清理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的误解,并窥到现代精神分析的大概门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