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暗黑神 于 2014-12-24 10:51 编辑
日前,记者从江门市心理协会获悉,蓬江区10所学校已签约社会组织,为其对口提供社工、心理支持等服务,其中该协会所对口的两所城郊小学,则可由专业心理医生入驻校园心理咨询室开展个案跟踪。(见12月19日《南方都市报·江门读本》)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编制较为紧张,所能提供的待遇有限,要每个学校都聘任有专业背景的专任心理教师,其难度比较大。相较而言,将这一工作交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既能有效解决学校心理健康师资不足的困境,又有助于这些社会组织不断提升实力,为今后更好地向社会各界提供心理服务奠定基础。因此,教育部门在试点成功之后,不妨将这种模式推广至全市中小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但是,要将这项工作做好,教育部门应对相关社会组织提供的心理服务进行一系列的监督、跟踪与评估。笔者认为,应在近期做好“四点”工作。
首先,应把保证从事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应把好准入关,要求服务人员有相应的专业背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应把好留住关,相关部门为服务人员提供足够的成长机会、工作待遇和精神奖励,让其甘愿长期驻守在这个岗位。这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素质越高、工作越稳定,其成效就会越高,在所在学校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应做好对社会组织进行公平考核这个工作难点。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考核的项目越“硬”,标准越客观,结果就会越公平,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就越不敢马虎对待。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教育部门在评价时就不应只是坐在会议室中,听听某几个领导或老师的意见,而应把评价权交给服务过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让他们给社会组织打分。
再次,应做好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这个亮点。学生心理档案不单要囊括中小学生,还应把学前幼儿也涵盖其中。有了这个依据,就能更准确地计算各个学校需要的心理辅导工作量,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第四,应打好结合侨乡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特色点。五邑近代涌现了诸多名人,这些名人当年的成长地就在学生身边。把这些名人的自强自立故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定会更具亲和力,所起的效果也会更佳,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乡精神,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雷阵语)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