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接受与投入疗法和行为疗法(一)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925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2: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接受与投入疗法和行为疗法

      摘录,整理及翻译:马信诚

       接受与投入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不是革命性创举,而当被视为行为疗法传统的第三期衍变中的一个代表。行为疗法的第一期发展,可以用经典条件反射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Operant Conditioning) 为依据的早期纯行为疗法为代表。第二期则为引入思想因素的各家知行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接受与投入疗法与诸如辨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 Behavioural Therapy) 等加强了对价值观 (Value),接受事实的程度(Acceptance),对追求人生目标所耍作出的改变的投入程度 (Commitment) ,和观照(Mindfulness)等因素的处理之新疗法,可算是这传统的第三期发展。

       接受与投入疗法以功能依景说 (Functional Contextualism) 为其哲学思想,以关系框架论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为理论基础,有核心内容八,易犯毛病二。简介如下:

       哲学思想: 功能依景说
       一切事物的功用,需以其所出现的情景参照才能了解。

       理论基础: 关系框架论
       人不是孤立地去理解和记忆一事一物,而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去理解记忆。相互关系一旦在思想中形成,则无法消除。越想消除,越易勾起。故尝试改变一思一念每多徒劳。欲变,当从改变思想背後的情景框架著手。

       核心内容八:
       令求助者对不可行的方法死心(Creative Hopelessness)
       在详细了解过求助者的问题和以往无功的应对方法後,如发现其法本身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话,可设法令求助者自己体味一下成效,然後让其退後一步审视己往所用之法,是否本身就不可能解决问题。

       具体操作上,接受与投入疗法师喜用喻引导。因此派深刻体会到因积习之故,人们定对某些字眼有牢不可破的观念和相关情绪。一旦提到这些字眼,势必牵动该相关情绪而极易产生抗拒和引来争拗。故此派喜用喻引导求助者去接受其思想,从而避开与那些可能勾起根深蒂固之念的言词之争。

       此阶对应的比喻为:人在洞中喻(Man in Hole Metaphor)(为简单易记计,我以为大可意译为:以铲除洞喻)。
此喻为:有人失陷地洞中,无法出走。手中仅有铲子一袋。其人苦苦掘地,遍用袋中各铲,然越陷越深,不得出离。其之困,用功不勤乎?其器不适乎?

      藉此喻,引导求助者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上重新审视问题为何。

      使其体会想掌控自身思想本身才是问题(Control is the problem)
人们对各界常加控制,故误以为内在思想感受亦能随心掌控。事实不然。往往越叫自己不要想便越想得多。故当体会想掌控自身思想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此阶对应喻为:多度仪喻 (Polygraph Metaphor) (意译:以惊致静喻)
此喻为:一人因忧恐难安求医。医栓之於能记恐慌程度之多度仪。以枪指其头曰:此疾需致极静而不起一丝惧意方可,吾今助汝。一旦仪器表汝有一丝惧意,吾则枪击汝。以死生大事警之,汝必尽力,疾除必矣。问其能静否?

       藉此喻,引导求助者明白在某些情况下,想完全掌控自身思想而不生负面情绪是不可能的。而这跟其人的能力付出无关。

       提供接受自身一切好与坏的想法(Acceptance as an alternative)
在上述基础上,以天秤两端喻为求助者提供与负面思想对抗之外的选择---去接受身上发生的一切好与坏。

       此喻为:人心中有一天秤。秤有二端,一者忧虑,二耆接受。忧虑易知而接受难察。人徒欲减忧而不知接受。不知接受则一端永为零。为零则无论其忧轻重,亦势必失重不能平。故求平不在减忧,而在忧虑接受二耆相符。无论其忧多重,若能完全接受之,则亦能致平。

       藉此喻,引导求助者发开接受自身感受。

       尝试以自身为景,提升对自己的看法(Self as context: transcending sense of self)
既能开始接受,则进而改变其思想背景,引导其重审其处景。

       此阶对应喻为:棋盘之喻 (Chess Board Metaphor)。
此喻为:人欲以己正向之力压下自身负面情绪,犹如执棋之一方与敌对叠。既执一方,则必求所执方胜。然何为胜,何为负?正者出於吾身,然负者亦未尝不出於吾身也。故以正胜负,或负胜正,皆是以已伤己,虽胜亦损。求助者或问,吾当若何?反问之:以正负双方之一为已,则必有伤。如汝为棋盘若何?

       末後一句,引求助者自思自为棋盘之景况,则其思想背景随思而转矣。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