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价精神分析性别角色形成理论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4:5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29 14:59 编辑

  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研究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主要课题。传统的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性别的形成及其差异。本文首先分析了性别形成的几种传统理论,接着综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社会认知理论关于性别形成和差异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对男女性别形成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认为,起初,男孩和女孩都认同其父母,然而在3-5岁期间发生了变化,男孩开始认同其父亲,认为对其父亲的认同解决了恋母情结导致的对其父亲的嫉妒,这种依附使孩子产生了许多焦虑,害怕其父亲的报复;而女孩子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他们憎恨男性的阴茎,自卑和害怕其母亲的报复。男女的这种冲突通过认同同性父母得到解决。认同是孩子开始健康适应同性父母的特质的开始,通过认同过程孩子表现出性别定型,因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男孩子比女孩子强,男孩子比女孩子有更强的性别定型期望。

  虽然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早期心理发展的弥散性影响,但是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在对经典的精神分析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在性别领域,Chodorow提出了著名的重构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开始在婴儿期,而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殖器期[1]。起初,男女孩子都认同他们的母亲,母亲与女儿之间的认同强于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继续认同他们的母亲并在心理上接受了母亲,结果儿子的自我概念倾向于和母亲的个人关系,这种个人倾向关系主要是因为妇女要做母亲。她们在回忆往事时,同母亲关系较密,但是缺乏和父亲等男性成人的关系,因而开始重新建立个人间的关系意识。和男子的发展模式相比,女孩子日益把自己和母亲分开并用不同于女性的词界定她们。她们开始毁誉女性的特征试图建构自己的个人特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孩子性别学习的基本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孩子从他们的所见所闻中形成了性别刻板概念,一旦他们获得性别的一致性,他们的性别的信念就固定了下来并且不可逆转,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行为表现与性别概念相一致,由于认知一致性的不断满足,所以个体试图以同他们的自我概念一致的方式行事。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不断的强化他们的性别认同,一旦孩子获得了他们自己的性别知识,行为和思想间的交互作用致使形成了稳定的性别认同,或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儿童达到了性别的恒常性(gender constancy)。科尔伯格把“性别恒常性”界定为:“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衣着、活动的选择等。性别一致性的发展不是全或无的现象,一般认为性别一致性有三个水平的理解:性别认同、稳定性、一贯性。性别认同要求用简单的能力去识别自己是男是女;性别稳定性是对性别保持恒定的再认,一个人的性别不论在年轻或年老时都是一致的。性别一致性指尽管外貌、衣着、活动发生变化但知道性别是不变的,这种能力在6-7岁获得。

  研究发现尽管稳定的性别恒常性在6岁还没有达到,但是2岁的孩子已经很好的区分男女孩子的玩具以及衣服等[2]。儿童归类自己以及他人性别的能力和性别定型的知识对早期性别类型的出现是必要的。

   (三)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是对性别发展和差异的解释理论。社会―心理学趋向的倡导者Bem&markus及其同时强调信息加工的性别图式的差异,而Martin&halverson等人强调图式的发展和功能形式。性别图式理论与认知发展理论基本相似,它不要求获得性别恒常性,仅要求掌握性别认同。孩子标识男女性别的能力被看作是性别图式开始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形成,图式就会扩展,包括活动的知识和兴趣、人格和社会属性等。认为图式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是构成图式的知识结构的性别特性的过程仍旧是比较抽象的。一旦图式形成,儿童就被期望按与传统性别角色相一致的行为行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引导与孩子性别相关的行为取决于孩子期望与同性性别标签的匹配。

  性别图式表征一般的关于性别的知识结构,性别图式理论预示了孩子拥有的较精确的性别知识,这种知识越多,孩子就越表现出性别偏好[3]。例如成人可以完全意识到了性别定型,但是当性别知识增加时,没有产生出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所以,性别知识并不决定与性别相关的行为。性别图式理论提供了检验性别信息认知加工有益的框架,尤其是,它阐述了性别图式如何影响注意、组织以及其他与性别相关的信息的记忆的[4]。性别图式的其他模型同样的强调信息加工基础上的性别偏见。图式越重要或可以利用,个体就越期望去注意、译码、表征和提取与性别相关的信息。性别图式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实体,儿童不能自己归类为“我是男孩”或“我是女孩”,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领域以不变的图式行动,他们的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环境。性别图式理论的局限是不能解释男女生在一些结果上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男女生优先选择与同性活动,仿效同性的行为方式,与同性同伴玩耍等,然而在男女生关于性别定型知识上没发现差异。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