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 子出生以后》连载22:发生的就是发生了

[复制链接]

177

主题

311

帖子

11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4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20:5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8-8-10 20:59 编辑

22 发生的就是发生了(焦虑)



这封信重复了您讲过的一些话。一位母亲在信中说:“您说过的话千真万确。家庭中总是第一个孩 子吃亏。”她的女儿三岁半,儿子两岁半。儿子出生后她才真正感到自己zuo了母亲。第一个孩 子出生时,她和丈夫刚刚脱离原来的家庭环境,她有点视这个孩 子为外人。她说:“在我女儿三岁之前我可能把带来创伤的情况积累在一起了,打碎的罐子能修复吗?”这位母亲听人说过孩 子的一切都在三岁定型,不可逆转。这是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真的能像母亲讲的那样“修复打碎的罐子”吗?

答:她没有说罐子是否真的被打碎了。她自己有犯罪感,如此而已,这并不说明孩 子在此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付。我们并不了解 ……


应该承认有几次闹得很厉害。

答:有几次闹得很厉害?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谈谈。实际上孩 子的一切是在六岁而不是在三岁定型。母亲有一定道理。六岁时,孩 子根据自己的体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为什么呢?原因是孩 子在生命之初还没有参照物,孩 子由中国人抚养,就会讲中文,但他也很可能讲法文。不仅仅是语言,他也“表达”父母的举止。经过学习,他明白了要成为一个大人,就要像妈妈或爸爸一样。这个孩 子与别人的关系会给她的性格带来影响。但这绝对不说明她的性格糟透了,而且会成为神经官能症。

生米已经zuo成熟饭。目前,重要的事情是要对孩 子讲,她大了以后,有一天会说:“唉,你不爱我!”“我当然爱你。但想想看,你出生时,我一点都不懂zuo妈妈是怎么回事,可能是你教会我如何zuo妈妈。正是由于有了你,我才懂得了怎样带小弟弟。”对于小姑娘来说,叫母亲承认自己曾经很笨手笨脚,并听她说正是由于自己,母亲今天才不像过去那样笨手笨脚了,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向孩 子讲清这一点,向孩 子承认自己曾经为他而发过不少脾气是很重要的。

父母与孩 子之间应该把事情公kai化,而不要试图“挽回”。孩 子得佝偻病并不是因为三到十八个月之间牛奶喂得不够,不能因此就用奶瓶喂他牛奶一直到九岁。孩 子长得如何是由自身的因素决定的。那个小姑娘可能比她弟弟脾气更差一些,但也不一定。她的自我保护能力可能更强一些,我对此也不敢肯定,然而,人格的形成在此时期(也就是三岁以前)已经具备雏形。这一时期,既然孩 子性格已基本形成,就应该弄懂他的性格,尤其要喜欢他的性格。孩 子自己要喜欢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说要帮助他搞懂自己,比如和他谈论他喜欢zuo什么事情。应该由孩 子自己说他喜欢zuo什么事情。如果是男孩,父亲(或是祖父、叔叔,总之,是男人)的作用更大些。如果孩 子本人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母亲不能独自处 理事情。他需要与一个男人推心置腹。为此,父亲应该在他身边。为了吸引对方,孩 子在三岁时喜欢把父母认作同一性别,孩 子也需要有同龄伙伴


另一位母亲在信中给我们讲了一件有趣的事:“照您的说法,如果我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的话,至少也会成为一个模范祖母!”她的孩 子分别为十一岁、 十二岁、十三岁。她认为自己在孩 子小时曾经犯了几个小错误:“我认为我遇到的问题来自于孩 子的敏感。我觉得不太敏感的孩 子更加平衡,更加平静。”

答:是这样。


那遇到特别敏感的孩 子时,是否应当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呢?

答:不必。首先要承认他们的敏感性。当然,敏感的孩 子比其他孩 子的喜怒哀乐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孩 子需要别人客观地谈论自己的敏感性,要求他接受并控制,既不遗憾,也不羞愧。


有一封信谈到一个四岁男孩,很闹,富于攻击性。他在学习上也有一些困难,言语、运动方面都是极度不安。由于不能集中注意力,妨碍他参加班级活  动。他在家里很有攻击性,常常不同意别人对他提出的要求,不好好吃饭,还尿床。这个孩 子很忧虑。

答:事情似乎已经很严重了。我觉得这位母亲应该去进行教育医疗咨 询。这个孩 子不稳定,所以忧虑。那么,作为家庭自行解决的方法是小孩 子烦躁时,母亲千万不要恼火。相反,母亲要保持平静,想法给孩 子喝点水,也给他些水玩耍。我已经说过,每天让易激动的孩 子玩水、洗澡对他们很有帮助。音乐也可以使他们平静下来,当然不是劣质唱片,而是莫扎特、巴赫等。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要进行教育医疗咨 询。另外,这位母亲在信中说孩 子吃饭也不好。这不是真的,如果母亲能真正让孩 子安静下来,让他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要为吃饭的事而纠缠他,这对孩 子来说已经很好了。孩 子不饿时硬让他吃饭,是很糟糕的事情。他在这种情况下吃下的全是焦虑,仅此而已。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