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语言暴力毁掉的中国孩 子
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上周五,张姐去**家长会。
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孩 子互相匿名写小纸条,说一说,对方什么言行最让自己难过。
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不听话”“同样的错误犯好几次”“太贪玩”“犟嘴”……
轮到看孩 子的答案时,却发现他们的纸条内容,倒是惊人的一致。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说我很差劲,跟别的孩 子不能比”
“**错题说我笨得像猪”
“再哭我就打死你”……
其中还有个孩 子写着:“妈妈说的话,全部都是。”
随后,老师选了几个孩 子,让他们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妈。
一个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着旁边孩 子的额头,皱着眉,龇牙咧嘴地朝他吼:
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别人家的孩 子,再看看你,像头猪一样,不许哭,滚去看书!
说完,连翻了几个白眼,拿出提前**好的手机,像模像样地玩着,嘴里还不住地骂骂咧咧:“当初真不该生你。”
另外一个男生模仿的,是自己的父亲,表演前他说场景是在外面,在场的家长就来扮演,当时围观的路人。
然后,他一边假装用力地扇孩 子的手臂,一边大声地呵斥:
要你有什么用,学习学不好,一点儿小事也**不好,下次再这样你就给老子滚。
说话中间还夹杂了几句粗话。
表演结束,在场家长的反应都很诧异,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居然有过这些言行。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 子的,这不容置疑。
可是,在孩 子的眼里,那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话语,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何尝不是**意、**心却又彻底、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看看别人的孩 子,不如看看别人的爸妈
同事的儿子浩浩,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父母离异后,他变得更加自卑。
后来,同事工作太忙,在假期把他送到了画画培训班。
一**始,浩浩不怎么喜欢画画,美术老师也经常给同事发信息,说浩浩基础太差,还不喜欢表达,如果真的想要学好美术这个技能,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
晚上回家后,同事一边看着儿子的学习成果,一边说:
浩浩你知道吗?周老师(美术老师)今天又跟我说,你进步特别大,虽然没有画画的基础,但是画的比很多小朋友都好,太有美术天赋了!儿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继续加油啊!
因为母亲每天变着法的夸奖,浩浩越来越努力,越努力画得就越好。
到后来,美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浩浩的进步神速,这下,连浩浩自己,都相信他真的有画画天赋。
就这样,他对画画的爱越来越强烈,不断涉猎国画、素描、速写、工笔画……
最后,这个当年不被看好的孩 子,在前两年以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叫“南风效应”,讲的就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教育孩 子也是一样,南风虽柔软**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在风中起舞。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纳孩 子的不完美
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打骂式教育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 子。
父母都想儿女成为龙凤,但在教育过程中的失重、失态,有意或**意地采取打骂教育,结果不仅不会让**成才,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
1. 接纳孩 子,期望简单化
不要要求孩 子必须完美,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远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孩 子走三步,才能赶上我们的一步;孩 子**世界的眼睛,比我们矮三尺。
2. 发现闪光点,让孩 子体验成功
我们常说赏识教育,就是说,在孩 子遇到难题时,多鼓励而不是去压抑;取得进步时,及时给出赞美和掌声。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励,足以让孩 子获得**穷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赞美,也能让**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 立场坚定,制定规则
对于孩 子的教育,表现要和善,但立场要坚定。
我提前就某些行为,与孩 子制定好规则,在违反时,可以剥夺他们的行为当作惩罚。
比如,不可以吃最爱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游玩的事项。
当然,不要一次剥夺太多,让**缺少改变的动力。如果他**的好,也一定要给足奖励,这样,孩 子就不会因为父母的这些举动而感到压抑。
打骂,也许可以制止孩 子一时的错误行为,但是,永远不会有一个优秀的**,是被这样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让孩 子感到陌生和恐惧。
幸福的家庭,是不会有犀利的指责和充满怒气的打骂。
话里有温暖,一举一动都是爱的家,才是父母给孩 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文章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