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发展

[复制链接]

196

主题

309

帖子

10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6:5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青少年发展


【摘 要】起源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优秀品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来看待和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更多的关注放于积极预防上,探索通过构建积极社会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培养;启示
  一、引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从本质上讲是帮助青少年拥有美好的品质,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然和容易地获得幸福、共享幸福。而青少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对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途径提出了多种要求和可能性。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格里曼曾经说过:现代心理学的种种进步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福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忘记了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生活。不由的令人反思,对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我们究竟以拯救其于不幸,纠正缺点作为中心还是应该以积极地预防为主。
  二、当前青少年发展观
  彼得贝森(Peter Bersen,1997)认为,对青少年发展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通常把青少年看做不完善的。第二种是积极的态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重点关注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与潜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潜质的方法。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成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回到正常轨道之中;二是使人更适应社会,即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三是使具有独特天赋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发展的基本本质,此三类人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比率,即第二种人占大多数。如果一种教育能很好的兼顾着三个方面的任务,或者说在实践中能将大部分的人作为对象,那么这种教育至少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好的教育。很明显,我们对青少年的认识将会影响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方式。而当前的教育,则把重心放在第一任务是,把纠正缺点使少部分回到正常轨道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这种教育是存在弊端的。
  首先,缩小了关注对象的范围。在学校里面,在一个班级当中,经常会看得这样的情况: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各班级任课老师,往往只能记住两类同学的姓名一类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另一类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很显然,中规中矩,学习不拔尖的中间学生被边缘化了。学校教育过分的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问题学生入手来开展工作,导致教师习惯于片面地放大学生的问题,以问题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事实上,问题学生往往是少数,而中间部分的学生才是学生群体中的大团体,他们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可能性转变为问题学生或优秀学生。
  其次,造成培养目标的偏差。学校关注青少年的发展,是希望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学生能够适应生活、人际关系、适应学习环境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可是我们看到在教育实践中,专家们、老师、家长将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困难、情感紊乱与破坏性行为等问题,即把重心放在问题的矫正和修补之上。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似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青少年就一定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看到的将不再是学生,而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把对每一个问题的成功克服当做成果,出现了典型的非人性化特征,从而忽视对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乐观、诚实等积极情绪的培养。且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并不是所以的缺点都可以被克服,有些缺点被克服了,与其相关的优点也就没有了。另外,人类的某些消极品质的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功能的,如学生的归因模式,在失败的时候外部归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而嫉妒虽然会消弱个体自身的快乐,但它也是人不断进取的动力。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发展观的启示
  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提出的积极心理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的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优秀品质,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心理学,也就是被称作为消极心理学的思考,尤其是在青少年发展理论方面,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在青少年发展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即PY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此理论整合了积极心理学、品格教育、情感教育等多种理论,迅速在美国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中流行,并对青少年发展的相关政策、课程与项目带来重要影响,也为我国当前的青少年发展观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积极心理学为认识青少年提供一个新视野:引导我们从积极的角度评价青少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要比问题纠正的做法更有效。
  “问题学生”、“差生”、“后进生”等是我们对所谓的偏离正常轨道青少年所贴的标签。而把青少年贴上这样的标签往往在于以不完善的方式看待青少年,在教育实践中也倾向于把纠正缺点使其回到正常轨道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有利于改善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的认识,减少类似于“差生”“问题学生”的出现。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新的预防观即自己防自己,能很好的启发我们来帮助解决青少年此阶段的问题。研究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心、乐观、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是预防问题的产生最好工具。所以,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能更好的帮助其自我实现。
  其次,积极心理学为促进青少年发展提供新途径:从家庭、学校、社区等构建积极环境, 谋求青少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因此,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其中家庭环境尤为重要,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家庭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孩子的积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界、社会语言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 Basil)通过研究证实:与地位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相比,个人型家庭文化编码的孩子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内心世界,也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情绪,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也就启示作为青少年的家长,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善于察言观色,主动创造聆听气氛平等的和孩子交流,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文化编码,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华.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方双虎.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刘香东.美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刍议[J].教育研究,2009,(1).
  [5]刘传星.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培养的启示[J].心理学研究,2011,(5).
  [6]陈淑嫔.探索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新途径[J].教学研究,2015,(5).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2305

帖子

58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810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4-6 15:5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感谢分享,很好的资料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3

帖子

3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5
QQ
板凳
发表于 2020-6-18 10:5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保山
谢谢分享,学习借用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