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走出教育困顿的思维良方 江苏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 丁山燕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我正在搬运着那些重得要命的石块呢。这可真是累人哪……”第二个人抬头苦笑着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不过这份工作可真是不轻松啊……”第三个人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我们现在所盖的这幢大楼未来将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啊!想想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工程,真是令人兴奋。”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这则故事用米卢在执教中国足球队时说过的“态度决定一切”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如今,“态度决定一切”已成为表达积极思维的口头禅传遍了全世界,似乎也成了当今教育追求的真理一样,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信奉的座右铭。
然而,在面对教育对象尤其是面对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老师们所遵循的“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似乎有些变味,我们所持的态度并未给学生带来生机和活力,相反,我们一贯坚持的“挑毛病”的教育态度,恰恰葬送了许多鲜活的富有潜力的学生的前程。
一直致力于赏识教育研究并不遗余力呼吁赏识孩子的教育专家周弘老师在“六一”前夕做客“新闻会客厅”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自信、豁达、睿智,以及他对待生命的无限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尤其是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很好地理解了“态度决定一切”的真谛,也拂去我心灵深处积累多年的尘埃,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在总结时所讲的那句话:“教育孩子说到底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定会出现。”
常言道:做好做坏,水平问题;做与不做,态度问题。这里也说到了一个态度问题,而如果将这样的态度运用到教育中来的话,我们只会看到更多心灵受伤的孩子,会看到更多被遗忘的孩子。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反思一下我们对待孩子所持的态度吧,我们会感到汗颜和惭愧的。尽管我们没有过多的升学压力,尽管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可是由于受着传统的惯性思维地牵引,依然在延续着“挑毛病”的教育方式,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温馨”的斥责下变得畏缩起来,无奈地瞅着一个个跳跃着的、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渴求的眼神变得黯淡起来,这是一种“爱心”的摧残(周弘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这些原本在生理上就已经受到伤害的孩子呢?我想从周弘老师教育女儿的一件事情上我们应该能得到启发:周老师给女儿出了十道题,女儿只做对了一题,可周老师却能发自肺腑地对女儿说,孩子,简直不可思议,这么难的题,十道题你第一次居然做对了一道,太好了女儿,一共不就错了九道吗……女儿在他这样的呵护下终于开花了,结果三年把小学六年的数学学完,普通小学跳两级。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的那位充满智慧的白人教师的做法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都是我们对待孩子所持态度的借鉴。
觉醒吧,老师们,我们态度的转变将是我们走出教育困顿的思维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