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主诉: 今天中午做了一个咨询,将近两个小时,但是感觉很无奈,没有头绪。这个同学说在十年前(五年级)的时候,因与同学闹了点矛盾,被同学哥哥狠狠的打了一顿,那件事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自己诉说,之前几年都还好,忘了这件事,但是去年来技校之后,经常会想到这个事,每次想到都觉得很气愤,很耻辱。他强迫自己不要去想,但是越是强迫,越没有用。他反复对同学说这件事,据他同学说,他每次都是说要去报复那个人,要砍人。我觉得说他当时的情绪没有发泄出来,被压抑得太久,所以有很强的能量;我向他提了一些发泄和转移情绪的方法,但是他说没用;另外,我推测,他是不是最近遇到了其它的烦心事,他不想面对,想逃避,所以用这件事情作为推辞。但是他说自己现在也没什么其它烦恼的事,问题只是那件事而已。他似乎是希望,我能给它提供一个方法,可以马上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具体情况: 该男孩子在咨询的过程中,显得似乎很理智,他也知道,把那人打一顿,还会有其他问题。整个咨询过程,不管谈什么,他都特别冷静,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心理老师也问了他当时的感受,还有回想起这件事的感受,他说很气愤,很耻辱,当时哭得很厉害,但是描述这些,他情绪似乎没有任何的波动。老师曾经给他提供一些方法,他都说没有用,给老师的感觉,这个男孩子似乎他似乎之艰辛,只有真正打他一顿,才能解决问题。 当时的场景心理老师和这个男孩子回忆过,他把责任都推到同学哥哥身上,他哥哥平时就喜欢欺负人的,当时都被学校开除的。该男孩子说,打假人宣泄情绪,没有感觉。该男孩并没有和心理老师提过要砍人,只是和同学提到要砍人。该男孩对第一次的咨询并不是很满意,对心理咨询老师有点失望,可能源于男孩子并没有觉得心理老师给他一个好的办法。心理老师感受到,心理老师给他提的过的方法,他似乎都不愿思考就拒绝了,心理老师感觉到自己不被信任,心理老师不确定那个男孩子会不会再来找她。由于在咨询中没男孩子没有说要砍人,最多只是说要打那人一顿,所以心理老师可能出于这个原因,并没有做让来访者如果有想要砍人想法的时候,一定要打一个电话,告诉心理老师,并签一份保证协议类似这样的危机干预的措施。 “为什么来到技校之后会想得更多了?”心理老师问过这个男孩子,心理老师得到的回答是,来技校之前,都是强迫自己不要去想,那时候都有用,只是这两年没有用了,心理老师本来想知道他的成长经历,该男孩子回忆起了那件事,但是他没说什么事。该男孩的咨询目的,说希望心理老师给他找出一个方法,让他可以不再想那件事。 该男孩现在还在校,下周就考试离校了。
老师的疑惑: 这个男孩子会不会真的去砍人? 如何让该男孩子再相信自己,再去找自己? 这个个案该怎么进行下去,有什么办法让他走出来呢?
心理老师大本营破解分析: 1.这个男孩会不会真的去砍人?从危机干预的角度,很多自杀和杀人事件发生前,存在大量的报警信息,只是周围人没有注意到。如果这位来访者在某些应激情况下,又有冲动性的特点(虽然本文中没有显示,但不排除他进行了掩饰),是有可能真的去砍人的。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关于这一点,心理老师有必要进行询问,例如“听你刚才说了,你所想的总是围绕着那个同学的哥哥,你有没有曾经想过采取什么方法去报复对方呢?幻想也算?能和我说说吗?然后呢?我曾经以前听到过有的同学与你有类似的经历,会扬言去砍对方进行报复,你会这样做吗?”假如回答有可能这样做,就必须按照危机干预的流程去执行。 2. 如何让该男孩子再相信自己,再去找自己?一般的心理咨询完成后,就非常难以逆转的。不过作为学校心理老师,有先天的老师的特殊性存在,可以主动私下找这位同学,约个时间谈谈,比如说“上次你提到的方法,我想了想之后,又有一些可能有效的,你下午放学几点以后,可以到咨询室来找我。” 3.这个个案怎么进行下去,有什么办法让他走出来呢?这个个案是比较困难的,心理老师在2小时的咨询中,已经想尽办法,就是明证。假如从对学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转介(不建议勉强为之)。这个个案具有强迫症的明显特征,而且有早年创伤事件的基础。需要有解决问题技术和处理早年创伤技术的结合,对咨询师要求很高,建议转擅长强迫症的治疗师继续工作,才有可能让他走出来。往往出于对咨询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我们会想要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个案,那出于职业伦理,你必须告知对方,你对这类困惑没有处理经验,在对方知道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咨询或治疗。正好学校就要放假了,可以利用假期进行转介。 4.“他似乎是希望,我能给它提供一个方法,可以马上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面有更丰富的含义,一层是他自身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抵抗目前的痛苦,希望心理老师能给到支持。另一层是他想继续压抑这个问题,而强迫症的本质是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攻击性,竞争关系等等。而心理老师接受到了这句话的表征含义,一直在努力帮助来访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面是合作共情,一方面又落入了一个陷阱——常规的方法来访者都尝试过了,并且“解决问题”是帮助进一步压抑而非舒展,问题很可能会更加严重化,如出现强迫仪式(反复对同学说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了)。 5.假如咨询继续进行,首先心理老师要调整第一次咨询之后,自身能力受到挫败的心理影响。然后再加强咨访关系的链接,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描述后,也感受到你承受了很多的痛苦,这件事情从十年前就在你心里埋下了阴影,现在请你相信自己和老师,我们一起来努力寻找走出来的方法,给我们自己更多的一段时间,你看可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