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5-9-18 10:24 编辑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青春躁动期”或“成长关键期”,而学习的压力、价值的取向、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最易使青少年在认识上出现一片“真空”,产生心理障碍。
颓废,空虚,迷茫……这些字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抑郁等困扰诸多年轻人。
消极现象比比皆是
现如今,很多人不愿意出门,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或与游戏结伴,或与书籍相守,或与影碟结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种心灵的满足。
年轻人本应该是快乐活泼、积极向上的,但现在的莘莘学子却没有那么“阳光”了。这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成天愁眉苦脸。很多原本应该天真快乐的孩子,总是说“烦得很”、“没意思”、“我郁闷”。这样的孩子心理脆弱,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学习中也缺少创造力和积极性。
第二,沉迷网络。调查发现喜欢网络聊天的学生超过60%,网络聊天、游戏成了很多中学生酷爱的娱乐,沉迷其中。殊不知,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懊恼沮丧,甚至生活兴趣减退。
第三,盲目标新立异。现在很多年轻人以“酷”为本,男孩女孩都奇装异服、打耳洞、写“火星文”,号称“非主流”、“颓废美”。这些行为是内心空虚、社会认同感缺乏的表现,他们希望通过另类的方式引起注意。
多源于人际关系不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新影副教授表示,消极心理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其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主要原因。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玩伴,加上家长的娇惯,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得不够,应对挫折的心理技能发展不足,因此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容易消极对待、缺乏战胜困难的主动性。
其次,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增加,很多人对现实不满,爱发牢骚。在这种环境下,消极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他们模仿大人用消极语言和行为宣泄情绪,时间久了内心也变得悲观消沉。
再次,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压力和比较下,人们容易感到自卑。为了填补内心的失落,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满足。孩子也是如此。但是,长期忽视现实中的交往,更容易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的情绪。
如何让孩子更阳光
“消极状态可能有真有假”,李新影副教授强调。不同的情况应当区别对待。
有的孩子因为考试不如意、与朋友发生矛盾或早恋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表现出不高兴、紧张、睡不好觉等,这种情况家长需提高警惕,留心观察孩子的表现,找到机会和孩子沟通,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还有部分孩子是从众模仿的“假颓废”。这种情况是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不成熟、叛逆心理导致的。他们希望标新立异,但对个性的理解有误,以为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这种情况下,不能全盘否定孩子,应耐心教育,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