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大学生压力案例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然    时间: 2014-3-25 14:11
标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大学生压力案例

案例背景:一位专转本刚升入我校的学生A,平时表现很好,是一名班级干部,但近期晚自习有几次缺勤。事后,她主动来找我,想跟我谈谈。她的表情严肃,还没开口眼圈就红了。我立即感到不能用平常的方式简单处理,她一定有难言之隐。于是笔者决定尝试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方式。

晤谈的第一阶段是建构解决方案阶段。
1.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指邀请学生进入咨询谈话,理清他想达到的目标,即建立咨询工作的目标。这里设定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也不是毫无建设性的抱怨,而应是正向、动态、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
进入晤谈第一阶段,来访学生A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压力太大了!太大了!”她平静了情绪后,我通过“你来找我谈,希望达到什么目的?”的问句试图让A设定目标。我回避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没有问她“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你怎么会这样想?”等类似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追究下去会没止尽,进而耽误很多时间,同时也不符合SFBT的基本理念。而是希望通过设定会谈目标,直指问题的解决。她回答“不想有这么大压力,不希望总是这么糟糕的状态”,显然她的目标设定受到情绪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我尝试引导她设定更积极的目标,“那么你希望的状态是怎么样的?”A回答“我希望自己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每天都干劲十足,每天都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每天都有进步和收获的感觉。”A是个聪明的女孩,不需要更多引导,她已经将自己的目标设定的比较具体了。

2.寻找例外
“寻找例外”是邀请来访学生想想在哪种情况下问题不会发生,寻找想要的目标和解决方式早已存在的事实。如果曾经有过解决方法,就让它多发生一些;如果只是偶尔出现,那么想想怎样使它再次发生。
这一阶段,我先使用十点量表的评量询问技术让A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打分。她给自己打了6分。“从这个分数上看其实你自己认为状态还可以,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也就是说你认为你还是有做的比较好的时候,能说说吗?”试图引导她寻找例外。她的回答是“我在准备专转本考试前那段时间状态特别好,目标很明确,也抱着一定要考上的信心,每天按计划复习,每天都感到自己进步了,成绩提高了。”我对她给出的例外作出了肯定,并且引导她看到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并促进小改变的持续发生,希望她尝试使这种情况再发生。


3.假设问题解决
这个部分是要求来访学生想象问题已经解决时的情形,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接着我让A假设问题已经解决,“请你想象一下,当你一觉醒来发现你的压力突然不见了,一身轻松,焦躁不安的情绪也不见了,你的行为会有什么不一样?你会怎么做?”她很憧憬,表示首先会乐观自信的告诉自己目标一定能完成,在制定好每天的计划后会抛开一切杂念,仅仅关注今天要看的书要做的题,然后完成它们。通过第一阶段的沟通,A已经自己找到了解决之道,她完全清楚自己该怎么样做。
国外不少学者在这个阶段中有时还会用到魔力水晶球问句,即假设你前面放了一个魔力水晶球,它会让你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你会从水晶球中看到什么?但考虑到水晶球魔法不太适合中国人的传统,使用这样的问句会显得突兀。因此本例中没有用此问句。


晤谈的第二阶段是休息阶段。
理论上说应该有十分钟的空白时间给咨询者回溯谈话内容,思考得失,也使来访者有自行回顾的时间。许多有条件的国外学者在单向玻璃背后有一个咨询团队,这个团队在上一阶段全程观看、记录、分析,并可以在十分钟的休息阶段给予咨询师一定的建议,有助于他更好地把握晤谈。
但遗憾的是学校现有的条件有限,不可能在基层的学生工作室配备单向玻璃等类似的相对比较专业的咨询设备,也不可能有一个咨询团队(至少2-3名懂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工作者)。
另外,这次的谈话并非正式的咨询,也没有跟学生讲明咨询过程,如果突然停止十分钟反而会让来访学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我仅仅利用起身倒水喝的短短几分钟做了休息调整。


最后是正向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给予A同学一些鼓励和赞美,并告知在我眼中她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告诉她完全有理由让自己自信起来。布置了家庭作业,为她行动的改变提供参考和督促。
一次完整的晤谈到这里结束。但从理论上说,咨询还需要几次甚至十几次这样的晤谈才可能达到效果。而且国外的专家研究表明,家长的介入会使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还有利于改变家长角色功能和与孩子的沟通技巧。本例中,由于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家长离学校很远,要联系家长来校访谈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是不够的。另外,中国学生的家长已经习惯了在大学里只有犯了重大错误才会请家长。如果因此而贸然请家长,会使家长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事后,通过查资料发现该生是单亲家庭,她一直由母亲一手带大。这是否会是A出现症状的重要因素呢?如果家长真的能介入,改变目前的教养方式和期待值是否会对A的改善有帮助?这是本例的遗憾与不足。



作者: ldq647    时间: 2015-4-3 16:45
{:soso_e142:}
作者: 明月光华    时间: 2015-12-3 18:54
非常具体 运用技术  谢谢!
作者: verylove1    时间: 2015-12-5 16:58

作者: 赵芳    时间: 2016-4-27 08:37
谢谢老师的分享。
作者: 赵芳    时间: 2016-4-27 08:42
学习了。
作者: 赵芳    时间: 2016-4-29 15:37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