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雕塑意指在空间中摆置家庭成员的肢体,由其中一位家庭成员扮演导演,来决定每个人的位置,所形成的生动场面代表这个人对家庭关系的象征观点(翁澍澍、王大维,民88)。也就是由个别的团体成员将家庭成员(或以团体中其他成员、物体来代表家庭成员)放到某一位置中呈现肢体(physical)与距离的型态(spatial configurations)来反映雕塑者眼中家人的关系,或在某一特定时刻他们与其他每一家庭成员的关系,这个结果以生动戏剧化的方式显明家庭影像结合非口语的距离、姿势与表情,这种距离的隐喻(spatial metaphor)象征家庭亲近、疏离、包含与排斥(inclusion and exclusion)、倚赖与独立、易接近(accessibility)与不易接近(inaccessibility)等主题,帮助个人检核对家庭关系已存的观点,以扩展对自我与家庭动力的觉察,及对经验的再诠释。这种对家庭关系具体的描绘,比口语的描述或未详细说明的想象较容易使个人储存(store)、补救、产生关连与行动,并经由现在的行动强调改变新的可能性(Constantine,1978;Lawson,1988;Luann,1991)。
二、发展背景
家庭雕塑是一种表达性的技术由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中浮现出来,而经验取向的家庭谘商是起源于存在、人本与现象的心理学,由David Kantor与Bunny Duhl , Fred Duhl及他们在Boston State Hospital、Boston Family Institute的同事,早期是运用物体来替代人,经由Virginia Satir的催化而发展,她示范运用人来隐喻性地代表特定家庭轮廓的抽象型态,基本上家庭雕塑是参照Kantor、 Duhl 与 Duhl的工作,而由Virginia Satir与Papp、Silverstein将其普及化。Satir在1960年代发展此一家庭重塑中的一种技术,由家庭成员重新扮演他们多世代的重要关系场景因此可以改变固守的知觉、情感与信念(Luan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