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孩子为啥感受不到你的爱?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小成
时间:
2015-2-2 10:16
标题:
孩子为啥感受不到你的爱?
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5-2-2 10:20 编辑
[attach]4712[/attach]
记者申丽洁文李庆琦插图
核心提示|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自己最心爱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可有时候,家长掏心掏肺地爱他,孩子为什么浑然不觉?最多只是漠然接受,更不要说感恩、回馈了。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呢?
困惑 悉心付出,孩子为啥不领情?
张先生最近很困惑:他平时忙,但也没少关心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但儿子有一天却说“爸爸不爱我”。张先生搞不清错在了哪里,让儿子竟然感受不到他的爱。
同样困惑的还有李女士,在别人眼里,她称得上是一个好妈妈,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打扮,几乎是一条龙服务,但女儿却说:“妈妈就应该是这样的呀。”付出的爱没有被孩子感受到,她感到很失败。
孩子为什么感受不到你的爱?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的解释是:“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被
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健步如飞。”
这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被需要和尊重才能感受到爱的存在。照料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孩子付出,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给予别人帮助。孩子只有在付出爱时才能真切感知爱,也才能回馈爱、主动爱。
解析 先看需求再给予
孩子最不容易感到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照料,比如,家长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家长精心安排的衣食住行,孩子会觉得习以为常,人们对任何习惯的东西,都会看作理所当然,习惯了就很难感受到了。
如果,孩子想要家长陪的时候,家长经常不在;孩子想要和家长玩的时候,家长累了;孩子想去玩一会,家长不允许;孩子的事情全是家长说了算;他想说的你不爱听,听了后批评他,谈后他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谈话对象;他太少得到你的真心称赞;他害怕你,
你太严肃,或者太爱发脾气,或者对他的期望太高;他感到你担心他,担心在关心之外搭配着不相信;他犯错的时候,被你责怪,而不是被你体谅、帮助;他失败的时候,被你贬低、问责或者被你催着做出保证,而不是被接纳和鼓励;你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而不接纳和喜欢他本来的样子,比如性格、做事风格、喜好等;他从你这里经常感受到压力甚至耻辱……如果这样,孩子就无法感受到家长的爱。爱像阳光,得不到爱的滋养,孩子会觉得冷,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指导 心的陪伴才是最好的陪伴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海瑞特博士说,让孩子感到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孩子维持真正有意义的接触。
什么是有意义的接触?不妨从几个方面着手——
拿出一点时间: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孩子就是你的老板。坐在地板上和刚刚学步的孩子玩玩具;帮助孩子做手工作业;带孩子去买他爱听的唱片。孩子是这个时段的主宰。家长按孩子的指导去做,少提建议和约束,让孩子尽情展现自我,他们才有一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如果你实在没有15分钟,
少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充满爱意地看、听、积极参与、满足孩子的兴趣。
变化一下语言:不同的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语气都能表达不同意思,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到门前就喊“我们的球队赢了!”这时你不要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就行了,或者说快把外套挂上。你应该用具体的问题表示你的兴趣和关心,“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这样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想知道更多,你对他的事感兴趣。对孩子来讲,兴趣是最能证明你的爱的。
表达 爱心、耐心和温情
跟孩子维持真正有意义的接触,还应该耐心表露情感:对孩子各种情感的表露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情感智力的主要指导者,要抓住每一次孩子不安的机会,告诉他们这种感情的来源,怎样抚慰自己,解决冲突。
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也要证实他情感的表露。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感的来源,并接受他,帮助他,慢慢地让他学会控制情感。孩子在生气、害怕、失望、悲伤和喜悦时最需要父母的帮助,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了。
爱和约束并行:爱和约束可以同时表达。对孩子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不高兴,但
过一段时间,你合理的约束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你有兴趣和能力来关心他。你可以继续说不,不过可以加上些爱的信息。比如,可以说:“你不能骑车去超市购物,那很不安全,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不想让你有一点危险。”
你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
让孩子感到被需要: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哇,宝宝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活了”;或者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父母,照顾爸爸妈妈,让孩子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辛苦,从而感受到被爱的幸福。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