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如何应对校园恐吓行为(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喵呜    时间: 2015-1-15 10:13
标题: 如何应对校园恐吓行为(一)
本帖最后由 喵呜 于 2015-3-10 10:38 编辑

                                                                如何应对校园恐吓行为:老师的必修课之一    (一)
Peer harassment
同学骚扰

How widespread?
范围有多广?


根据全国调查显示:
70%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恐吓
20-40%的人在学生时代都有恐吓别人或被恐吓的经历
27%的人因为拒绝发生性行为被骚扰
5-15%青少年是长期受害者
7-12%的人是长期恐吓者

Peer harassment: How serious?
同学骚扰:有多严重?


8-15岁学生的恐吓问题比暴力问题更严重
5-12年级的学生更担心来自同学的情绪虐待和社会暴力
最近一些校园枪杀事件的起因是同学侮辱

Do’s and Don’ts
应该做的事情和不该做的事情

Do:
该做的事情:

1. Respond to any bullying incident that you witness.
   对你见到的恐吓事件做出反应。
大多数的恐吓事件发生在无人经过的地方,比如走廊、操场和休息室这种管理者鲜少经过的地方。所以老师经常巡视这些地方就变得尤为重要,并且要对所有看见的恐吓事件做出反应。老师要教育恐吓者,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同时这样做也会使处于窘境的受害者缓减轻无力之感。老师经常出入校园的所有区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老师应当尽量关注那些身形比较瘦小的学生,或者那些行为习惯与他人不同的学生,因为这些危险因素很容易让他们成为恐吓对象。

2. Use witnessed bullying incidents as “teachable moments.”
  将见到的恐吓事件变为“教育时刻”
教育时刻是指打开教室门,就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学生谈话。这种情况可能包含: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只做旁观者或者不愿意去援助受害者,社交排斥怎样演变成为同学痛苦的遭受辱骂的现象,为什么恐吓者有时会成为学生们眼中的大红人?让学生明白“恐吓是不能被容忍的”有效方式,是与他们进行一场艰难的对话,而非对作恶的学生立即实施非简单粗暴的惩罚。

3. Seek outside help when needed.
  必要时可寻求外部帮助。
大多数老师都没有培训过如何处理那些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包括恐吓的施暴者和受害人。因此,当他们需要时,应该向校长,学校顾问或学校心理专家寻求专业的帮助。尽管恐吓在美国的学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但是依旧大约有10%的学生是长期的恐吓者或是被恐吓对象,并且他们可能会长期存在心理调整困难。(Juvonen, Graham, & Schuster, 2003; Nansel et al., 2001)


4. Set an example with your own behavior.
   自己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不幸的是,这种恐吓行为也会发生在教育者之间,也同样会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e.g., Brendgen, Wanner, & Vitaro, 2006)。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成年教育者在学校要竭力避免彼此恐吓或威胁学生。

Don't:
不应该做的事


1. Never ignore a student who reports being victimized by peers.
不要忽视每一个向你报告受到其他同学恐吓的学生
。一般受到其他同学恐吓的学生不愿意告诉老师他们的经历,因为他们害怕会受到报复。另一些避免透漏消息的同学则认为老师不会关心此事或者不愿意提供帮助。因为太多的受害学生经历过老师的“沉默不作为”,所以老师追踪每一起报告事件是十分重要的。

2. Do not rely too heavily on a zero-tolerance approach to disciplining bullies.
不要过度依赖“零容忍”的惩罚办法。
零容忍的处理方法可能会更好的提倡怀疑或抑制校园恐吓,因为这种方法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恐吓是不能被接受的”讯息。然而,研究却表明这种条例常常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而且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APA Task Force on Zero Tolerance, 2008)。在决定纪律策略前,老师须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哪些地方应该有针对性的更改,哪些人会受这种变化的影响,考虑策略的公平性,以及向学生们传达的信息。

3. Do not adopt a one-size fits all model for intervening in school bullying.
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干预校园恐吓行为。
因为恐吓的形式多种多样(心理上VS身体上),有时是暂时的,有些是长期的。恐吓者和受害者面临不同的挑战,所以老师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4. Do not let the peer group off the hook.
不要让其他同学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恐吓行为不仅涉及到恐吓者和受害人,还涉及到其他同学。学生们经常亲眼见到恐吓事件,并且很有可能扮演旁观者甚至纵容者,这种行为会鼓励恐吓行为的再次发生(Salimalvalli, 2001)。其他同学应该认识到作为无辜的旁观者也会有影响,他们这种默认行为会直接鼓励恐吓者。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