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然
时间:
2014-3-12 17:19
标题: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一)
弗洛姆人物生平:
12岁时的一件事对弗洛姆以后一生从事精神分析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那时候,弗洛姆家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既有女性特有的高贵气质,而且还是个画家,才貌双全。这位女子曾经订过婚,可不久就解除了婚约。她几乎一直陪伴着她那其貌不扬,毫无魅力且令人厌恶的父亲。可能也正是她想一直留在她父亲身边陪伴他才立志不嫁。这位女子的这些可谓是大胆而引人注目的行为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他人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有谁会产生兴趣去进行分析。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与恋母情结性质相同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乱伦固恋。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发生的这一切的原因。多年以后他仍激动地回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快乐呢?”
一个12岁的孩子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这些神秘莫测的人类行为的奥秘却呼唤着他向精神分析走去。解释这些人类行为的动机的冲动在他的头脑中越加清晰。他在与精神分析从互不知道彼此的相反地方出发,终于在10年后,也即在他22岁时相遇。当他开始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他马上找到了困扰了他10年的有关那个问题的答案。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对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让他激动不已。而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表象背后的动机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疗更让他对精神分析具有了无穷的信心。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与精神分析具有了一种缘分。也许他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姆(Erick Fromm, 1890-1980)是生于德国的犹太人。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30年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1934年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他从事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耶鲁等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7年回美国,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授。1980年在瑞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着名的
心理学
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
(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性和个性的发展,陷入乱伦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理性的。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示、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作者:
wenwenjunjun
时间:
2016-5-21 18:05
谢谢分享
作者:
岳秋菊
时间:
2016-5-21 18:16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