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wanwan412
时间:
2014-10-15 19:06
标题: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admin
一、现状
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给我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带给祖祖辈辈靠种田生存的农民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在城里他们举目无亲,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看。那么,这些留守的孩子的教育状况如何呢?
(一)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农村留守学生与父母聚少离多,往往只在春节中才见到自己的父母,春节过后,大批的农民工又踏上了征程,留下了身后孤寂的孩子,短暂的逗留也许很难消解那些在家期望了一年的孩子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当农民工们再从异乡回到家里的时候,也许,他们眼中的孩子已经不是他们离开时的那个孩子了。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使得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缺一不可。由于长年累月见不着父母,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不少留守学生出现了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水准滑坡,情感缺乏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缺乏重视和措施
学校本是人才的摇篮,是所有孩子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儿童,学校都应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然而,农村学校不断忙于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设施更新等等之中,校长无暇顾及。老师们忙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对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往往缺乏关心,更谈不上以科学的态度去疏导、教育留守的学生了。往往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在中等偏下的状态,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如果长期发展下云,他们有可能成为“问题”孩子,影响一代人。
(三)社会缺乏关爱和呵护
一些留守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管理,生活、行为散漫放纵,不良嗜好越来越重。在农村的留守学生中,绝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代管。由于年龄的差距,“代沟”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深壑,阻碍了家庭中的正常交往。此时,各种“庸俗文化”拜金主义乘虚而入,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这些不良的因素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留守的学生,混淆了学生的是非标准,给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学生留下了最大隐忧。因而,在农村留守学生中经常出现小群体,模仿电视中黑道人物的言行,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
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二、策略
(一)针对留守学生家庭特点,积极疏通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和学校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少,传统的家访活动基本上已没有了,使得离乡在外的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机会和途径也越来越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成效。作为学校,应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留守学生的家庭特点,努力地帮助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首先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农民工回家的时机,开展家教专题讲座。其次主动与长期在外的家长进行联络,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使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更能扎实进行。另外,积极鼓励留守学生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信,打电话,增进了解。
(二)提升学校教育理念,让留守学生在这儿有一种家的温暖
对于这些留守学生,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可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开通家长热线、设立亲子信箱,老师和留守学生一助一结成“对子”,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班级中,班主任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感动留守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与非留守学生进行沟通,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安全的氛围
留守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弥补他们缺失了的父爱或母爱,不仅值得学校、老师思考,更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可感的影响。留守学生在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呵护。因而,加强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转变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其次,社会有关部门应及时取缔农村学校周围几百米内的网吧、游戏室等,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经常深入学校,为未成年人做法制报告、革命传统教育等,切实把关爱留守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面努力,积极配合,形成共识,共同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献出一份爱。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