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适应障碍综合治疗一例 [打印本页]

作者: 雷曼2013    时间: 2014-8-20 11:34
标题: 适应障碍综合治疗一例
本帖最后由 雷曼2013 于 2014-8-20 11:36 编辑

适应障碍综合治疗一例

      某男,19岁,大一学生,出身于华北平原某县级市,其父母均是知识分子,考入江南某大学后,开学受不了“秋老虎”的高温和蚊虫叮咬的痛苦,产生了“环境适应障碍”,于是随便拿了几件换洗衣服怀揣“万事通银行卡”,离校出走,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展转了一个多月,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以后平安地回到学校,回来后,校方一部分人认为违反校规校纪要立刻开除,一部份人认为这可能是心理问题,要慎重。

       一、来访者状况

       某男,19岁,大一学生,出身于华北平原某县级市,其父母均是知识分子,考入江南某大学后,开学受不了“秋老虎”的高温和蚊虫叮咬的痛苦,产生了“环境适应障碍”,于是随便拿了几件换洗衣服怀揣“万事通银行卡”,离校出走,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展转了一个多月,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以后平安地回到学校,回来后,校方一部分人认为违反校规校纪要立刻开除,一部份人认为这可能是心理问题,要慎重处理,于是他在学校团委的带领下来到了心理疏导工作室。

       一年后,已是读大二的“他”,只因为有几次请同学们帮忙,大家没有理睬等原因,又一次离校出走,出走时手机关闭,学校与家人都与他联系不上,急得团团转,正当学校准备向全国各地发贴“寻人启事”时他又安安稳稳地睡在自己寝室里的床铺上。

       二、分析诊断

       1、第一次离校出走属于环境适应障碍;
       2、第二次离校出走属于人际关系适应障碍;
       3、除了上述两个明显的适应障碍之外,来访者还有学习障碍、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合起来初步诊断为“适应障碍综合”。

       三、施治方案

       1、第一次离校出走以后,父母亲来到了学校,主要是向学校求情,要求不开除孩子。他们坐飞机来坐飞机去,咨询师并未见到其家长,于是用长途电话与父母亲取得了联系,主要是孩子系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是当地最优越的,上中学,“家”里有汽车接送,这个孩子的家庭卧室条件比父母的还好,什么吃、穿用都是“按需分配”,大学过的是集体式生活、家里过的别墅式生活;大学里有若干规章制度“束缚”着,家里是典型的自由开放的生活习惯;个体主观世界的本体意识仍留在北方的家中,然而客观环境的存在却是南方的大学校园,本体与客体相距有180º,来访者根本没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初来乍到他又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这个机构,于是“毫不犹豫”地离校出走,在环境适应不了的情况之下,紧急“逃离”方为上策。

       针对环境适应障碍,咨询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用了三次咨询时间讲“适应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适应是生存和发展不可抗拒的基本法则”,使来访者建构科学合理的信念,布置了很多练习,使其强化意志锻炼,改变自己头脑中的某些不合理信念,增添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实力,以尽快地使“北方的自我”与“南方的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这孩子聪明,领悟后确实很快对环境适应了,学校领导、班主任、辅导老师等都感到很满意。

       2、第二次离校出走回来之后,在咨询师的安排之下学校领导,辅导老师和班主任都热情地接纳了他,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个同学确实还有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都把彻底解决问题的“期望值”全倾于心理咨询师了。

       咨询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采用以下方案:第一仍然使用晤谈的方法重新帮助来访者更进一步领会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懂得目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客观现实也在紧锣密度地加强加深;第二是召集来访者所在的班,寝室的同学在一起召开工作研讨会,大家都众志成城,愿意帮助来访者尽快地走出适应障碍的怪圈;第三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心理疏导工作室在来访者生日这一天,欢聚一堂,共同举杯:祝来访者生日快乐,祝其早日恢复健康,来访者感动不已也举杯回敬各位老师与同学,大家都会意地笑了,来访者与老师和同学们此时此刻,都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惬意!

       四、讨论

       1、适应是现实生活本体随着环境的改变后通过自控调节,使本体与客观变化了的环境保持一致性的发展状态过程。如果客观环境变了,本体不相应地发生改变就会产生适应障碍,大学生中的适应障碍表现在环境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障碍,学习适应障碍和情感适应障碍等,该例中的来访者这四种适应障碍均有,前两者是主要矛盾,后两者是次要矛盾。前两者的问题解决了,后两者的问题“不攻自破”。

       2、在高校,心理治疗的效果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但不能一劳永逸,当来访者治“愈”之后不主动找咨询师的前提条件下,还要作若干预后处理,进一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活”的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巩固治疗的效果,该例中来访者出现第二次离校出走,充分地暴露了心理疏导工作中的“盲点”,这有待于心理咨询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全面给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实力,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专门沉浸于大量的机械性的实际操作的领域中,也不可能成为其“专家”,充其量就屈尊降格为“信息联络员”了,这个问题怎么科学全理的解决,值得同行专家们深究?!
                                                              作者:陈鹏


作者: ACM275    时间: 2014-8-20 13:35
感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