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人格养成:教师与同伴(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unshine
时间:
2014-7-7 10:08
标题:
人格养成:教师与同伴(一)
本帖最后由 sunshine 于 2014-7-7 11:11 编辑
人格养成:教师与同伴
作者:曹玲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人格教育的回归
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说:“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稳定的家,不是每个儿童都上教堂,但是每个学生都去学校。我们相信,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学校必须而且能够提升儿童及国家的人格。”
儿童在家庭以外接触到的所有机构中,很少有机构能像学校一样影响其发展。如果要概括学校的使命,我们可以把学校看作一个儿童在其中获得基本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场所。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写作、算数、操作计算机,以及后来的外语和科学。学校还教儿童非正式课程,教会他们怎样适应并融入文化中去;教他们遵守规则,与同学合作,尊重权威,做一个好公民。
里克纳教授致力于推动美国的人格教育,他在《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
美国教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人格教育就是一个焦点。早在殖民时期,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新英格兰城镇学校就将人格教育作为该校的教育目标之一。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以及20世纪早期其他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将人格教育当作学校“天职的核心”。在移民潮、家庭教育弱化、城市化、教育大众化和世俗化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人格教育运动。之后随着科学主义在教育中的抬头,尤其是智商量表的运用,人们开始对人格教育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
在这种怀疑气氛中,1928~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哈特·肖恩(Hugh Hartsharne)和马克·梅(Mark May)进行了著名的人格教育调查,他们就诚实、服务、利他主义及自我控制等品质对1万多名8~16岁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是整体的人格特征并不存在,决定儿童行为的是环境而不是内在的品行,学校进行的人格教育并不具备明显改善儿童行为的效果。这一结论无疑是对人格教育的当头棒喝,慑于实证方式的权威性,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一结论,从此人格教育很快就从美国学校教育中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改革者开始实施“无导向教育”教学法。这种教育的意图源于心理学派的新思潮,主张把心理治疗室里有一定疗效的方法搬到学校教室里加以应用。心理治疗专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把“无导向”或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心理治疗概念引进咨询实践,带来了心理咨询辅导的大革新。心理治疗师只对患者的思想、感觉做出尽量客观的反映,而不以任何方式对患者进行指导或教导,其目的在于让患者认清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欲望和目标,通过自我觉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引导患者去发现自我的方法,在当时对于启发成年的心理疾病患者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确实有效果,于是一些人开始提议把这种心理治疗技巧应用到学校的课堂上去,主张自我决定标准和自我抉择。这无异于告诉学生,他们自己是价值观的唯一决定者,而社会认可的对错标准只具有参考价值。这种为帮助成年心理疾病患者认清自己而运用的治疗技巧,适用于课堂里的儿童吗?须知,这些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还只是在形成的过程中。
几十年后,美国人开始品尝到苦果。从1965到1990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会考(SAT)即学业水平的鉴定性测试,总平均成绩从980分下降至900分以下。比较一下当前学校里的问题和学生的行为与40年前的情况有何不同,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革命”的后果。旅美华裔女作家陈屹在所著的《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中写道:“上世纪50年代,美国教师要学生列出校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抢着讲话、没有秩序、上课吃口香糖、课堂出声音、在楼道里奔跑、排队时插队。而到了90年代,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吸毒、酗酒、枪刀等凶器、未婚妈妈、自杀、强奸。”
美国教育家威廉·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在《为什么约尼不能辨别是与非》一书中指出,在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影响下的教育,假定儿童不用习得道德习惯或形成良好的人格就能学会做出理性道德决定,但实际上这些尚未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孩子会感到混乱和无所适从。道德教育的这种转换的实际结果与当初的良好愿望大相径庭:班级讨论成为“角斗会”,教师成为“脱口秀”主持人。他说,没有人渴望我们的社会充满不受训练的医生或驾驶员,更没有人相信未经训练的士兵能保卫国家,但我们却相信一个在伦理上未经任何教育的人能成为一个好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怎么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人对人格教育的漠然态度又开始有所变化,人格教育回潮。1994年,白宫召开了第一次“民主、公民社会的人格建构”会议。从这一年开始,人格建构会议成了白宫每年必开的年度例会。国会也在1995年拨专款用于学校进行“尊重、责任、信赖、公平、关怀”等“核心伦理价值”的教育。进入21世纪,小布什总统在上任第一周就向国会提交了第一份立法提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这是美国里程碑式的教育计划,在该法的推动下,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独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么学校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接近这种理想的人。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