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走出害羞、孤独的“心灵角落”: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
[打印本页]
作者:
Aria412
时间:
2014-7-2 10:16
标题:
走出害羞、孤独的“心灵角落”: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
走出害羞、孤独的“心灵角落”: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
有将近一半的人报告他有害羞的时候,或是与异性交往时,或是在公众场合作报告,或是单独面对老师的询问等等。我们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怕自己“丢乖露丑”,怕别人不喜欢不接纳我们。
这其实是人类的本性,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别人联系,渴望被群体接纳,这早已深深植入人类的的基因。渴望却又害怕,很多人的苦恼甚至痛苦就源于此。
人际交往中的焦虑与生理遗传,成长经历,环境因素有关.
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有生理遗传的因素,比如有些人天生更害羞;也有成长经历的影响,比如曾遇到过严厉的父母或老师,遭受过他们当众的严厉斥责,因而在人前变得更为胆怯小心,战战兢兢,变得害怕尝试,不敢表现自己;也和环境有关,许多害羞的人在熟人朋友前可以谈吐自若,到了陌生环境则不敢与人言,大学新生刚入校时也普遍报告有不敢社会交往的苦恼。
社交焦虑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来看一个同学报告的典型场景:从听说外语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下节课要上台做一个3分钟脱稿的自我介绍,他就开始紧张了。他反复地写和修改,又背诵了十几遍,可还是感到紧张不放心。上课时轮到他了,他往走上讲台时感到紧张,手脚有些颤抖,面向大家时看到一双双眼睛看着自己时一下脸红了,他想“完了,今天又完了,别人一定都看出我慌神了,糟糕”,头脑一片空白,原来背的滚瓜烂熟的自我介绍竟然一下想不起来,尴尬的沉默,勉强吐出几个字让他更觉得自己在出丑……,他忘了自己是怎样低着头“逃离”讲台的。在之后的半个月他想起这个场景还会让他羞愧难当,以后有班级的社团的公开讲演,他尽量地逃避,或是快轮到自己时尽量找个理由离开现场,这样似乎让他轻松点,又让他更疲惫,因为理由很牵强(别人可能早就看出来了吧),自己也更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了。
社交焦虑的发生有生理、认知和行为三个影响因素。它们彼此之间也互相影响。比如一个人对自己期望越高,要求越完美(认知因素),会越担心自己达不到目标,对生理上的“信号”(生理因素,比如脸红)越敏感。对生理因素越敏感,又会让自己更焦虑,表现更糟糕,或是之后退缩逃避(行为因素),越逃避越不和人接触就越不知道和别人说些什么、如何沟通,就越容易脸红发抖(生理因素)、越觉得自己无法应付社会交往(认知因素)。本期报纸第4版介绍了社交焦虑的一些表现以及如何调整改变的方法,在《观影读“心”》栏目也介绍了《国王的演讲》,二战时英国国王阿尔伯特正是一位公众演讲焦虑的口吃患者。
有人或许会觉得社交焦虑只是“小事”,“没什么大问题”,然而因缺乏正常社会联系造成事实上的负面影响却是非常惊人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了相互的帮助,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举步维艰;没有了交往、分享和信息反馈,我们容易陷入自我假设的“迷思”,会只以自己的设想看待世界,无法做出合适的“矫正”(见本期小大夫漫画)。 当代神经生理心理学发现,缺少社会交往会让我们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煎熬,不能正确处理压力,不能理性分析问题,害怕与人相处,不敢去相信别人,执行控制力也出现问题,表现为通过暴饮暴食纾解自己的压力,或通过喝酒和游戏麻醉自己。有些青少年因而更耽溺于网络,因为网络提供的虚拟社会交往似乎暂时满足了他内心的需求,然而却让他们越发远离了真实的世界。 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求是天然的。一出生就有每个人便有气质上的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害羞些),之后的成长经历又使得有些人对某些情境更加敏感,同时对自我与他人的不合理期望也为人际交往设下了重重障碍。我离不开“我们”,个体离不开他人,了解自我,适当自我调节,“勇于”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心灵不再“孤寂”,世界也会变得更开阔。因为,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