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对高中生“怠学”心理的分析及建议(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小成
时间:
2014-6-16 10:31
标题:
对高中生“怠学”心理的分析及建议(一)
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4-6-16 10:35 编辑
对高中生“怠学”心理的分析及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怠学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听课不注意,作业不认真,拖拉应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厌学及弃学心理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采取教育措施。
二、怠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本校高一、高二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共计280人参加了答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怠学心理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的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师源性怠学心理(8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2.58%)
被调查学生中有32人认为学生怠学是由于教师管理不当造成的;有38人认为是因为教师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枯燥,缺乏情感投入,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重等而致;16人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导致学生怠学。
(二)学生怠学心理、
1.缺乏学习动机。(20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78.4%)
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生长期在家长及教师的控制与指导下学习,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离开了家长管制后,变得无所适从。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构建知识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作深入地思考,只是应付作业,得过且过,课后更不会主动系统复习。
2.适应不良。(8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7%)
高中学生面对交往障碍,采取的不是正确面对而是逃避责任,不是主动适应而是被动等待,不是换位思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反思自我而是埋怨他人等。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没有找到归属感,也就没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与愿望。
3.从众心理。(8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0%)
在一些学校里,怠学者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可能成为其他同学很强的“传染源”,导致厌学群体不断扩大。
4.逆反心理。(71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9%)
一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向成熟过渡,他们用逆反心理对待父母及教师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定,以表明自己已长大成人。二是由于青春期自然萌发的异性情感受到教师、家长的严厉制止,就会出现“潘多拉效应”,从异性友情发展为异性恋情而导致兴趣转移,产生怠学心理。
5.松弛心态。(6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1%)
有不少学生认为初中时在家长、教师的“高压下被动学习太累、太苦、太压抑”,升入高中后,就有了“该松弛一下,好好玩一年”、“高一休整,高二起步,高三冲刺”的想法,导致部分学生放纵自己。
6.自卑心理。(5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1.2%)
一是初中的好学生不再被老师重视、同学关注,感觉很失落。二是中下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进步,无力感与失尊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三是部分学生曾做过许多努力和冲刺,但仍然达不到家长与教师过高的期望,心存愧疚。四是高中学生相互缺少真诚的交流,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真正评价,自我琢磨,无端怀疑自己的能力。
7.耐挫心理差。(45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7.0%)
考进重点高中以后,面对挫折与困难,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的批评、同学关系的淡漠、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时,难以承受,不敢面对,表现出消极的反应方式,如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
8.消极的抵抗心理。(43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6.3%)
学生所面对的来自学校和家庭过高的期望和严厉的惩罚,已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就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来报复成人们的粗暴行为。惩罚愈重,抵抗心理愈强,这是导致怠学心理的原因之一。
9.学习方法不当。(40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5.2%)
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但不脚踏实地,轻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入思考,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偏重于钻难题得高分,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10.自我评价过高。(3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4.78%)
自恃聪明的“尖子生”考上重点高中后,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仍像初中那样只是在考前搞突击来取得好成绩,从而在时间和精力上减少了对学习活动的投入。这种做法在高中接连受挫,导致苦闷、沮丧、自我放弃。
作者:
9zjuzilaoshi
时间:
2015-9-9 06:20
谢谢分享,很受益
作者:
范小成
时间:
2015-9-9 09:59
多谢支持{:soso_e113:}{:soso_e113:}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