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防治(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5-18 10:24
标题: 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防治(一)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18 10:25 编辑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表现
  张某,男,19岁,待业青年,家庭成员无精神病史;从小受到溺爱,性格固执、顽皮,喜欢恶作剧;上学后,经常打架闹事,欺负小同学,辱骂老师;小学三年级时,在放学的男女同学队伍中公然把生殖器露在外面;小学毕业经补考升入初中,初一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而留级;后因表现太差,被勒令退学;在家不服家长管教,顶撞、吵闹,以至和父母对打;14岁时被儿童医院诊断为多动症,药物治疗不佳;被送进工读学校就读,经常借故离校,一两个月不返校,直至被捆绑押送回校;多次盗窃公共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一度剪去长发,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7岁进工厂,常常旷工,招引一些朋友在家中吃喝玩乐,多次聚赌,结交不三不四的女青年;18岁时与人寻衅闹事,纠集同伙用棍棒和皮带毒打他人;骑车撞了人,反诬陷对方,拳打脚踢;因毒打他人致伤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

  患者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述从小任性,受家人溺爱;上学后贪玩,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成绩下降,学校不要他上学了;因和父母吵架,左邻右舍对讨厌他,名声坏了;不承认干了坏事,对打人情节避重就轻;否认与父母对打,说一生气就控制不住自己,事情过去了就后悔了;想到家庭很温暖,过去胡闹是不懂事,自己年龄还小,没干过坏事,边哭边叹息:“人生真难啊!”“没有人了解我,连父母也不了解我!”“现在后悔得很。”检查刚一结束,便与其他病人谈笑,显得无忧无虑,满不在乎。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障碍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引起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具有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

   (二)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特征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一书中作过描述。他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16条明显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l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少年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我国心理学界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