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女孩暴打男婴:烦闷是种极易被点燃的情绪(一)
[打印本页]
作者:
Aria412
时间:
2014-5-16 16:03
标题:
女孩暴打男婴:烦闷是种极易被点燃的情绪(一)
本帖最后由 Aria412 于 2014-5-16 16:06 编辑
女孩暴打男婴:烦闷是种极易被点燃的情绪
“为老不尊”或者说“坏人变老”的话题仍在舆论场上绵延,近日人民日报也针对“老外扶摔倒大妈是否遭讹”一事发表评论,强调“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三个支点,即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内心人性”。“大妈”的表现已经够让人分裂的了,但如果连理论上“人之初,性本善”的孩子,都成了动辄伤人性命的“恶童”,是不是意味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在当今中国已经全盘沦陷?
一个12岁的小女孩摔打1岁男童,明显冲撞了我们对一个孩子的认知直觉和人性想象。于是,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她下得了如此狠手?小女孩的行为着实需要得到解释,而不是或仅仅是受到谴责。在这里,摆出POSE要社会“反思”的人,恐怕连问题的边都没摸到。他们只是装深刻,实则空洞无物,无力解释这个事件。纵有两个流行的观点提供了解释,可惜都是错的。错的根源不是隔靴搔痒,而是无知和懒惰。
这个小女孩具有“反社会人格”?
第一种观点是说这个小女孩具有“反社会人格”。它隐含的推理,我来梳理一下:这个小女孩具有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内蕴着指向他人(他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心理上,对他人施暴具有“反社会”的心理效果)的暴力倾向→遇到1岁男童→暴力摔打男童。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解释链,似乎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很好,需要寻找一个解释(越简单越好)的人们原本就打算被说服,需要的不过是给他一个接受的理由而已,这下终于可以满足于这个结论了,因为对于这个事件,总算有了认知上的优势。
这种观点的思维方式不过是:对于某个行为,给它找到一个对应的症状,然后,症状就可以对行为进行解释了。对此我只能表示遗憾。问题是,小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其驱力既可能来自于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也可能是来自于攻击性的心理。为什么就咬定是前者呢?有两个证据足以证伪“反社会人格”的观点是在胡说。
■ 一个是学术上的证据。反社会人格很多是从小就开始形成的,但是,12岁,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仍在发育、变化中,还不稳定,他在心理上并没有深度地卷入社会,说“反社会人格”太早了。当然,不能排除他有一些破坏性行为,但这更多地只能解释为这两点:
□ 从一两岁开始,通过破坏来体验自身力量的心理残余。人只有通过创造或破坏才能体验到力量感,一两岁的小孩子会创造吗?
□ 心理上受到伤害,心理结构受到破坏,于是,作为对自我的心理保护,产生破坏性的行为。
■ 另一个,是生活上的证据。种种迹象显示这个小女孩平常有一些异常行为,譬如故意剐坏他人车辆;譬如她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很有兴趣,与其同乘电梯,她会一直捏小朋友的脸,直到把对方捏哭……这些是心理上很有攻击性的特征。不过,要留意的是,也有迹象表明她很乖。综合起来,生活上的证据并不支持“反社会人格”的说法。
说这个小女孩具有“反社会人格”,这不过是一个偷懒的臆断。
小小女孩天生就是一个大大坏蛋?
然后,还有第二种观点认为小女孩天生就是一个坏人(虽然年龄那么小)。有天生的坏蛋和人渣吗?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有些人确实无论怎么教育感化都没用,就是喜欢干坏事。但我们如何理解“天生”这个意思?
■ 一种理解是“人性”。
人性确实是天生的,与生俱来。但人性天生就是恶的吗?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个头绪。我曾经指出它犯了逻辑错误:人性从“天生”的意义上本无善恶,而说“人性恶”,这个“恶”却是一个后天的道德判断,后天的道德判断怎能和先天的事实认定在逻辑上组合在一起呢?所以,正确的说法只能是,一个人是否天生就具有攻击性?
答案是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精确地证明:人并不天生就具有攻击性,他具有的攻击性,是在自己心理受到攻击,或想象受到攻击的心理保护,这种心理保护驱动了他的攻击性行为。意思是,小女孩的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发生在她心理上受到他人(无论这个人是谁)攻击、伤害之后。
■ 另一种理解,是“本能”。
精神分析的老祖宗是这种理解的始作俑者。他说人有一种死的本能,展开为各种攻击性,人的各种暴力行为,无论是打架,抢劫,还是战争,都是。
但这种理解,犯了“反社会人格”的那种思维简单化的错误。因为一个人A对另一个人B施暴为,就说人有死的本能,那么,难道因为A爱B,就说人有爱的本能吗?同理,嫉妒、排斥、艳羡、骂娘、调侃也是本能?大概,不是吧!
烦闷,这是一种非常容易被点燃的情绪
好,辨析、澄清到这里,你一定要问了,既然这个小女孩摔打男婴既不是反社会人格,她也不是天生的坏蛋,那你倒是说说,她为什么要这样干?一个12岁的小女孩哦!嗯,这正是我要解释的。
我承认自己在刚知道这个事情时,就有了一种心理分析的条件反射:这个女孩一定被她父母或老师打过,而且下手较狠,创伤性的经验深深地嵌入了她的内心。新闻告诉我们:他父亲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多少对女儿的性格有影响”;而邻居亦证实,小女孩家经常传出打骂声。
作者:
水墨青花
时间:
2014-6-15 10:38
这篇分析的不错~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