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为什么如此厌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ria412
时间:
2014-5-13 16:51
标题:
为什么如此厌学?
为什么如此厌学?
作者:佚名|文章出处:网络|
疾病分类: 轻度抑郁,抑郁性神经症
常见问题分类: 学习与就业问题;自我成长问题
治疗方法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
治疗师: 史占彪
姓名: 刘某 性别: 男 年龄: 23
教育程度: 中专 社会经济地位: 家境较差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唉声叹气,神情悲观,对生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信心,精神萎靡不振,与人接触胆小怯弱。
表现出的问题:
一年来心情抑郁寡欢,觉得活著没有意思,近来食欲睡眠较差,觉得精力不济。对于学习没有兴趣,每逢考试即紧张焦虑,有大难临头的感觉。难以集中注意力复习功课,常伴头痛、失眠。尽管考试尚能及格,觉得自己没用,成绩太差,对不起父母。近几个月来常因头痛而缺课,对此非常不安、自责。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从小听话、顺从、独立性差,"高考"落榜后曾找了一份工作,比较满意,但后来父母认为不好而将工作辞掉,一年来自费在某职业大学的一个"热门"专业学习。表面上看患者似乎很努力、很珍惜这一学习机会。目前患者对继续读书并无兴趣,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习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治疗前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患者,读书已成为一种精神负担,而且越来越重。尽管患者内心非常厌倦学习、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现状,认为如果半途而废,则对不起父母,也没法向亲友交待。这种无法克服的冲突性体验导致了神经症性症状的产生。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1)促使因素: 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2)先前因素:依赖、顺从、独立性差 ;
3)附加因素:父母的强制态度和主观武断;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上对"热门专业"人员的偏爱与优待。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异常疾病史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治疗中,医生应帮助患者认识症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启发他的自我意识或权利意识、建立独立的价值观,而不是仅用他人的或环境的"标准"过分地约束自己。
医生对患者的处境、情感反应及行为方式应给予了完全的理解和同情,帮助他放松"超我"、去掉自责、不过分看重外界评价,以减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担心和对考试成绩的负面评价。
鼓励患者独自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独立地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如果对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也培养不出兴趣)或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可考虑换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如果对继续读书已感到十分厌烦和痛苦,则不必强迫自己(以免陷入更深的痛苦),可考虑找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通过多次谈话,患者体会到,只有按照自我的意愿,在自信、自立中追求自己的生活,才能摆脱痛苦,才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因治疗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消除症状(常会出现症状复发),而是要转变态度、加强自我,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专家点评或综述
关于神经症的形成,Jung认为,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发生矛盾是神经症产生的重要原因。矛盾或冲突是由于部分精神活动或本能愿望受到压抑所导致(大多数是挫折性经历)。被压抑的内容自己并没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精神活动范围,从而对现实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分析心理学的治疗形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几乎不可能。治愈的前提是要求患者不要放弃原有的自我。Jung的分析性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的自我调整,强调自我完善功能。因此只有当患者不要求自身有根本的改变时,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例如在Jung的诊所中,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患者出于伦理道理方面的原因而要求改变自己,其结果造成了治疗的极大困难。越是要改变自己,越适得其反。
治疗者要通过分析,阐释意识中自我的意愿与无意识倾向之间的冲突,逐渐帮助患者完成个性形成过程,促使他的人格慢慢成熟起来。鼓励患者"走自己的路",不要试图"改变"自己:即不要用过强的"超我",压制"自我",或过分地用环境的标准约束自我,促使患者恢复原有的、真实的面目。或者说,使患者顺其自然,甚至容忍自己的症状(允许症状存在),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应该"做的事。治疗中,医生对患者所有的无意识活动均应理解和接受,而不可作任何道德上的评价。
Jung认为,父母的特殊情感状态(如对冲突的态度)对儿童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也可以是神经症性症状背后的根源。然而,弄清楚病人目前困境的原因并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要帮助病人洞察自己,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方式同某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治疗中不应使病人纠缠于过去、不应太在乎过去如何,而应把著眼点放在当前和未来。
通过治疗使患者体会到,要摆脱痛苦、焦虑、沮丧及无助感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态度,矫正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情感体验,加强自我,增强独立性,形成自己的"重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在完成了个性形成或自我意识形成之后,自我应围绕著自己(或者说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仅围绕著外界的标准,不是过分地用"理智"的标准束缚自我、压制本能意愿。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