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精神分析学派之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5-6 12:05
标题:
精神分析学派之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一)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6 12:09 编辑
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
通过激烈而深入地拒斥他人对我们的培养,我们才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让-保罗•萨特
在弗洛伊德看来,简言之,人的本性是情感矛盾;而在温尼科特看来,人的本性则是依赖……在不可接受的性欲出现前,无助感就已存在。早在善恶分别之前,依赖已首先出现。——亚当•菲利普
弗洛伊德认定,人天与环境相左。弗洛伊德及其同时代者认为人类像动物一样,注定要不顾一切地追求简单的快乐。但是,在弗洛伊德那带有霍布斯色彩的人类社会观点看来,个体追求私欲满足将会危及其他个体,因此人类群体需要对每一个个体的享乐目标加以控制。童年的任务就是社会化,是将具有兽性冲动的幼儿转变为拥有复杂精神装置的自我,自我的精神装置中具有错综复杂的检查和阻碍系统,可引导兽性冲动和目标变成社会可接受的文明生活形式。
与弗洛伊德相比,当代所有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更倾向于认为,人类幼儿符合且适应他出生后所面临的世界,而并非那么格格不入。海因兹•哈特曼的适应概念为从弗洛伊德到当代弗洛伊德主义自我心理学的转变提供了核心概念媒介。而在弗洛伊德与现代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架起桥梁的关键人物,则是梅兰妮•克莱因。
克莱因重新界定了“驱力”的性质,认为驱力中包含固有的人类客体,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立精神分析学说所依据的基本前提和范式。弗洛伊德设想了一条从动物发展到人的路线。克莱因去描述从出生开始就与动物截然不同的人类幼儿,幼儿不是通过“偶然”联系发现乳房,而本能地了解乳房,因为她生来就具备这种知识。正如幼儿口腔的解剖形态天生适合母亲的乳头一样,幼儿的本能冲动也天生适合这个她出生来到的独特人类世界。
不过,克莱因所描述的幼儿并不太快乐。综生来就会以痛苦和不适组成**着它的“坏”人,同时用痛苦和快乐舒适组成拯救它的“好”人。由于早期经验的积累是围绕着先天预设的客体(即生来固有的危险和避难模式),因此幼年期的体验必然是支离破碎、令人恐惧的。在克莱因看来,童年的任务不是社会化,而是改善幼儿对世界的恐惧和噩梦般的感受,这些感受来自幼儿强烈的需求和先天具有的过强攻击性力量。我们天生具有精神病性焦虑,而在适宜的条件下,我们能发展成精神健全的人。在克莱因的描述中,尽管本能天生预设了幼儿朝向人类环境,但幼儿的本能也必须会产生许多精神痛苦,在顺利的情况下,良好的父母养育会包容、整理并平息这些痛苦。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经过了几十年的激烈辩论后,巩固精神分析学会分成三个团体:一组完全接受梅兰妮•克莱因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革新;一组对传统的弗洛伊德式概念和实践保持忠诚(以安娜 •弗洛伊德为首,并发展成弗洛伊德式自我心理学);此外是“独立群体”或中间派的一组,他用发展出不同于克莱因理论的客体关系理论。这个中间派别的主要人物包括W.R.D.费尔贝恩、D.W.温尼科特、迈克尔•巴林特、约翰•鲍比和哈里•风特瑞普,他们的观点均以克莱因认为幼儿先天倾向于人类互动的观点为基础。不过,他们都不赞同克莱因对攻击性源自死本能的假定,而提出幼儿先天倾向于和谐互动和非创伤性发展,只是在受到不完善养育的阻碍时才产生攻击性。
约翰•鲍比记得,他早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时,认为幼儿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的克莱因观点正占据主导,在一次讨论中,他大不敬地站起来宣称:“然而,坏母亲的确存在”。——这一刻是他自己的独立思想产生的里程碑。这个简洁的句子堪称旗帜,预示了后克莱因主义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作者:
喜欢荣格
时间:
2014-7-6 12:10
谢楼主资料~
作者:
NANA
时间:
2014-7-14 12:34
{:soso_e163:}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