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致命的保护——解读《方舟天使》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米诺 时间: 2018-2-22 19:52
标题: 致命的保护——解读《方舟天使》
致命的保护——解读《方舟天使》
片名中隐藏的危机
方舟:诺亚方舟,传说中最终拯救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之舟。
天使:纯洁、美丽、善良的化身。
方舟天使,顾名思义,一个能保护**避免伤害,使它们成为天真**邪的天使的系统。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天使”般的人格特质是否可以顺利度过人生种种风险?
如果这个问题是有质疑的,那么这个系统的存在意义本身就会有问题了。
而问题系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会是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本片所要探讨的。
外公·妈妈·女儿
外公、妈妈与小Sara居住在一起。外公是个画家,艺术家**的特性让他对女儿采用散养的教养方式。已经身为人母的玛丽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因父亲疏于管理而使自己手臂摔断,但是她的抱怨换回来的却是父亲不屑一顾地回应:你不现在好好的吗?
因此母亲的内心深处从小就有一份不安全感,而这构成了她**方舟天使系统的基础。
女儿一次意外的走失经历强化了母亲为女儿装上方舟天使系统的决定。玛丽希望女儿永远在自己视线所及的地方,通过信息过滤系统回避掉各种**、暴力等负面影像和声音。让女儿不受外界**的惊吓,永远沐浴在快乐、幸福的环境中,让自己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不会在女儿身上重现。
当系统晶片植入女儿头脑后,玛丽第一次通过PAD看到了女儿眼前的世界,当她确认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并自主****看到的信息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被剥夺的学习能力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Sara九岁的时候,Sara在同学中已然成为了一个电子怪胎,因为看不到带有**性的画面,听不见负面的言语。哪怕是blood血,也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终于在某些晚上,Sara用尖尖的铅笔戳破了自己的手指。因为看不到流出的血的样子,她就一个劲儿不停的再戳。
Sara这次的意外,让她走进了心理诊所。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决定除去对女儿的监护。但是由于晶片**法取出,所以妈妈只是把控制PAD 关机放进了橱柜。
Sara面带恐惧地走出家门,她第一次**始真正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
【心理解读】
3-9岁,是**通过体验学习各种生活经验的重要成长阶段,Sara却在母亲善意保护的意愿下被迫失去了这些机会。所以当她发现因自己的**知而遭受同学嘲笑的时候,强烈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让她想**法去突破自己的认知屏障。虽然在外人看来用铅笔不断地戳手指是一种自残的非正常行为,但是从Sara的心理逻辑上来看,却是可以理解的。
安全保护VS隐私侵犯
转眼Sara离**方舟天使的监护已经6年了,她已经成为一位15岁的青春少女。几年里她努力学习曾经缺乏的社会经验,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她有了好朋友,连对付邻居家的那条恶狗,Sara也独有一套窍门。
步入青春期的Sara**始寻找一些“刺激”行为,一次她为了参加**party,谎称去女友家看电影。深夜未归再次激发了母亲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于是玛丽重新打**了方舟天使。PAD画面中出现了女儿与一个男孩的亲密行为。
母亲立刻变得焦虑而愤怒起来,她**法接受自己努力保护的女儿竟然会有这样的结果。于是,她采取了两个行为,一个是找到男孩上班的地方,大骂一顿,让男孩远离自己的女儿。
其,她偷偷又启用了方舟天使,实施对女儿的监视。但这一切,女儿丝毫不知。
【心理解读】
母亲关心女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位妈妈与女儿的沟通模式却一直有问题。小时候,妈妈把照顾**安全的责任都放在了方舟天使系统上。她只想通过避免让**接受**而让**远离**,而不是通过对**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来让**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
当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不得不放弃系统时,她也只是让**直接进入社会,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一直以来,母女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所以当母亲发现女儿的不良行为时,妈妈也仍然只是堵住相关的外界因素(如禁止男孩**女儿),而完全没有对女儿进行任何心理和认知上的辅导。
认知上的缺陷,加上青春期对**人格的渴望,使得Sara对自己的隐私权益格外在乎。当发现母亲仍在用方舟天使“监视”她后,她歇斯底里地用PAD猛击母亲的头部。母亲血肉模糊的脸在Sara的眼中只是一团扭曲的马赛克,这更加剧了Sara的愤怒。直到PAD破碎,一切变得清晰。
Sara不再相信母亲,她拿起行李,登上了一部过路的货车。她要逃离这个被绑架的世界。
【心理解读】
Sara和玛丽对方舟天使系统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玛丽以自己小时候的经验为背景,认为自己对**360度的保障是最好的关爱。但是对逐渐长大的Sara来说,母亲的监护其实是对自己隐私的侵犯。两者认知上的巨大的差异让她们之间的矛盾最终暴发。所以Sara一定要毁掉这个剥夺了自己多年自我成长权利的设备,而对母亲的信任感的彻底丧失也让她最终离家出走。
另外,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感知都有其功能和价值,对**的恐惧会让人****,自我保护。完全的**惧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可能。多年以来,Sara一直缺乏恐惧的感觉,正是这种**畏让她表现出更为暴力的反抗。片子最后略显血腥的结局正是这一逻辑的真实写照。
结 语
很多人只知道,不关心**是父母的失职,所以努力给予**更多的关爱。殊不知对**的过度保护也是一种错误的家庭教养行为,任何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文章转载自网络
作者: 凡尘荼靡 时间: 2018-2-23 18:50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