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我暴食、说谎、厌学,但我是个好孩 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7-11-2 10:34
标题: 我暴食、说谎、厌学,但我是个好孩 子
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7-11-2 11:06 编辑

我暴食、说谎、厌学,但是妈妈请你看到我,我是个好孩 子

来源:余利平


假如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的人生就不是一场虚幻
假如我能慰藉一个生命的苦楚
或平复一个人的疼痛
或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回他的穴巢
我的人生就不是一场空幻

                                                                                                   ——艾米莉 · 狄金森

一、进食问题
进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喂养方法不当、过分溺爱、依赖过度、孩 子执拗任性、凭兴趣进食、缺乏温暖等。

一是偏食。偏食指小孩只喜欢吃某些食物,而不吃另一些食物。小儿偏食与家长和周围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大人日常对食物的评论在小孩心理上留下的好恶印象有关。有的家长自己就有严重的偏食习惯,有些家长只重视给孩 子补充蛋白质而忽略其他营养素,有的家长为孩 子准 备的膳食很单调并多次重复,即便是小孩爱吃的食物,吃得过多,也会产生厌恶感,从而造成偏食。

二是厌食。厌食是食欲抑制的严重形式。儿童厌食的发生与内外环境的影响有关,如正在进食时,发生一些不快的事或听到不愉快的声音,可引起食欲抑制,甚至厌食。最突出的是,青少 年女性多发一种故意节食使体重明显减轻的进食障碍,称为神经性厌食,最终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

三是贪食。贪食症是指发作性、不能自控地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这类患者有难以遏止的摄食欲望,每次均大量进食,若得不到进食机会便心慌意乱,坐立不安,诉述强烈的饥饿感。由于能量过剩,患者体态多肥胖。这类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然而也有患者怕自己发胖,常以引吐、导泻或间断进食等方式来消除进食过多引起的肥胖,但往往事与愿违,许多人越禁食,越吃得多,反而越肥胖。

[attach]14907[/attach]

父母该怎么ban?

一是愉快地进餐。宗 旨就是不给孩 子吃不爱吃的食物的同时,尽量让他的饮食保持均衡,不强迫孩 子吃饭,而是调动他的胃口,让他想吃东西。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给孩 子准 备他最爱吃的东西,让他吃饭的时候馋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地要吃,这是培养良好进食态度的第一步。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谈论孩 子吃饭的问题,wu论是恐吓还是鼓励。不要因为他吃得特别多而称赞他,也不要因为他吃得少而显得失望。家长需要通过实践锻炼zuo到不去想孩 子吃饭的问题,即父母不要对吃饭问题小题大zuo,也不要担心不已,要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当孩 子感到没有压力的时候,他就会注意到自己的食欲了。建议把饭放在孩 子面前什么也不要说,30分钟以后wu论吃了多少都把饭撤走,在下顿饭之前不给他吃任何东西。

二是不要给食物划分界限。只要食物对健康有利,就随他的意好了。父母不应该强迫偏食的孩 子去“尝一口”他们不爱吃的食物,那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假如他们被迫吃了令他们厌恶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点点,就会使他们更坚定不吃这种东西的决心,从而减少他们今后喜欢这种食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这么zuo还会破坏他们吃饭时的心情,打消他们对其他食物的食欲。此外,也不要让孩 子在吃饭的时候,去吃上一顿拒绝过的食物,由他自己选择好了。

此外,每次给孩 子吃的东西不要太多,尽量让孩 子自己一个人吃饭。也不要用引诱、** **或者威胁孩 子的方式吃饭。2岁以上的孩 子应该尽早学会自己吃饭,总是喂饭的孩 子很难有自己吃饭的愿望,因为他觉得让人喂饭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坏习惯改变起来并不容易,所以不要急于求成,消除孩 子的饮食障碍需要时间和耐心。要知道,正是家长担心孩 子吃不的这份焦虑和催促才是孩 子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说谎

说谎行为在儿童青少 年中比较常见。说谎的原因可能是不敢去面对现实中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模仿父母说谎、认为撒谎会带来好处等有关,可能出现防卫性说谎、恶作剧性说谎、谋利性说谎、报复性说谎、幻想性说谎和表现性说谎等形式。年龄越小的孩 子,撒谎与其说是反映了儿童的道德问题,不如说是反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他们还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想象极具夸张,记忆也不够准确。

其实,撒谎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每一个孩 子成长的标志。没有所谓“撒谎的孩 子”与“不撒谎的孩 子”之分,每一个孩 子都会撒谎,而且在孩 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他们撒谎的原因以及水平各不相同。撒谎具有阶段性。因此,对待孩 子的撒谎行为,不必着急,对待孩 子的撒谎,家长既要高度重视,但也不要过分紧张。孩童时代撤过谎并不代表今后会成为骗子,撒谎技术很高的孩 子往往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随着心理逐渐成熟,青少 年kai始学习成年人,运用“善意的谎言”尽量避免伤害他人感情。孩 子7岁后,家长如果没有证据很难辨别出他是否说谎。建议家长利用好这段时间,抓住机会适时教育孩 子。发现孩 子撒谎时,不要打骂他们。应该告诉他们诚实的重要性和撒谎的严重后果。8岁以后这样的机会基本不会再有。学会说谎是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步骤.家长wu需过分担心.应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只有经常说谎而不改正,时间长了才会形成恶习,如果成了习惯性说谎者,就不容易矫正。

面对撒谎的孩 子,不要轻易给孩 子的行为贴上“撒谎” 的标签,也不要动不动就给孩 子扣上“说谎的孩 子” 的帽子,更不要随便就把孩 子的撒谎与道德品质联 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正面引导,zuo好榜样。学前阶段以及学龄期的儿童价值观尚未建立.家长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重视价值观教育,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 子在家庭中,父母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 子面前说谎,要以身作则,给孩 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所以,当孩 子撒谎时,先不要生气、指责孩 子,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孩 子为什么撒谎。当了解了孩 子撒谎的原因之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孩 子的说谎行为,避免孩 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attach]14906[/attach]

三、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 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孩 子大脑发育不完善或者轻微脑组 织损害、过多食用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食物和干扰过多的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或孩 子需要获得关注的心理需求有关。注意力缺陷常常表现为容易分心、学习困难、活 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力差等方面,也因此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学校纪律难约束、学习成绩差、自理自立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特点。

面对注意力不良的孩 子,家长不要以关心之名总去打扰、分散孩 子的注意力,尝试训练孩 子如下方面:一是明确的完成作业的期限并阶段性提醒二是培养孩 子对提高专心这种素质的兴趣,通过一些奖励措施让**尝到注意力集中的甜头,从而提高专心度。三是培养孩 子对提高专心素质的自信并为孩 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孩 子共同面对学习压力问题,脚踏实地面对学习困难,实事求 是看到孩 子的优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以肯定,使孩 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自信心,由“厌学”变成“喜学”。


四、离家出走
对天底下父母来说,最棘手的事情之一就是遇到孩 子离家出走。离家出走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 子带来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是灾难,这些是年少wu知的孩 子不能预测的,所以父母应该防患于未然。孩 子会离家出走,可能源自父母严厉、唠叨产生的厌烦心理、家庭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异常、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孩 子为了证明自己、社会的诱惑或者用离家出走作为对付家长的手段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孩 子更容易发生离家出走行为,因此父母要尽量亲自照看孩 子,在早年使孩 子的基本安全感得到满足。

一旦遭遇孩 子离家出走的问题,首先要及时报案以取得警方的协助,争取第一时间掌握孩 子的动态和出走的方向;然后要从自身zuo起查找孩 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有针对性地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和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过程中可以与孩 子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及时沟通,尽最大的努力劝服孩 子自己回来。建议为孩 子配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孩 子成为QQ好友,一般出走的孩 子都会选择去网吧上网等方式,这样可以第一时间与孩 子取得联 系。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7-11-2 11:08
当孩 子离家出走之后,很多父母会抱怨自己命苦,怎么会摊上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孩 子。其实,天底下没有有问题的孩 子,有的只是有问题的父母,孩 子之所以会离家出走,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不力有关。所以说,想要防微杜渐,父母必须从自身zuo起:

一是认真研究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家长之间、家长与孩 子之间的关系。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孩 子能与父母沟通,他会及时把面对的其他压力告诉家长,从而预防离家出走情况的发生。

二是对于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 子,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 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家长要了解和重视孩 子的成 人感和自我意识,尊重孩 子自主自立、努力成长的意愿。对他们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肯定、鼓励和支持。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和分析,使他们意识到离家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和摆脱困境,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与孩 子一同研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的方法。

三是建议家长多与教师以及孩 子的同学接触,从而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 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家长与老师、孩 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作者: 凡尘荼靡    时间: 2017-11-2 19:27
谢谢分享
作者: kajourney    时间: 2017-11-3 10:21
谢谢分享,学习到了很多。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