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陪伴生命— 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5-1 18:48
标题: 陪伴生命— 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1 18:51 编辑

[attach]813[/attach]

内容简介 :
人类自古以来,都不断的在探讨生的意义与死的归宿。本书融合了超个人心理学及很多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从中探究死亡与临终的奥秘。作为一名有着近10年经验的临终陪护者,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流于空谈或过于抽象,而是从临终病人的实际经历中,深度探讨了死亡、修行与心灵成长的紧密关系,印证临终是灵性的巅峰体验,可以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超越、喜悦与圆满。她给了我们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死亡和生命,体会本性的内在光芒。

辛格在提供有关死亡与临终的身心灵地图上,堪称钜细靡遗、成就卓绝。相较于《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所论,令一般人有遥不可及之感,本书的论述则属平易近人,让人得与现实的经验连结。本书可以被看成是联系库伯勒-罗斯《死亡与临终》等一般临终论说,与《西藏生死书》等宗教心理研究之间的桥梁。

这是对死亡最近距离的观察,但带给我们的不是死亡的阴霾与恐惧,而是悟透生死后的清朗达观。通过了解死亡,我们更能全然、自在地活着。

名人推荐:
这书深邃、动人,而且不可或缺。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恩宠与勇气》、《万法简史》作者

这本书曾经伴我一年……读这本书的人是幸福的,虽然很多人是在亲人走了之后才看到这本书,但依旧不减幸福,尤其文中的一句话给人心灵慰藉:“死亡是安全的。” ——原台湾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死亡是一位睿智又严厉的老师,这门课还是自修容易些。翻开书修习吧。 ——《爱、医药和奇迹》作者

作者最为细腻敏锐的地方,在于解释死亡何以如此令人惊骇: “我们执著于自我的假象,直到死亡掳获我们。我们获知自己生命走到尽头才人梦乍醒,原本虚妄的人生至此才变得真实。”本书为临终陪护者提供了睿智而动人的解说,也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朋友带来安慰。 ——《出版人周刊》

精彩摘选:
探究真理最快捷且确信的方法,就是透过死亡跃入未知。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   

我是个普通人,我的工作是陪伴在平常的情况下死亡的普通人。我所陪伴的这些人,既非圣人,亦非贤者。其中或许有人信仰虔诚,但都称不上是修行高人。这些人和我们一起在超级市场排队结账,或在某个路口一起等红绿灯;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配偶、我们的小孩,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我所观察的死亡,并不包括猝死、意外死亡或急性的心脏衰竭等等,而主要是罹患晚期病症之后的死亡,通常是发生在身体遭癌症逐步摧残,或者是丧失某些主要生理机能之后的肉体衰竭,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平常的情况下死亡的普通人”。   

然而,我在这些平常的死亡中所看到,以及在陪伴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却一点都不平常:死亡是深刻、超越而不平凡的。大多数人都在一种庄严、平静、意识转化的情况下死亡,他们在临终之际洋溢着只能被称为灵性的能量。我们生命中的其他时刻,从没有像死亡这么沉默,却又这么光辉灿烂。死亡是何等绝对的力量,每一个和死亡打过照面的人都很难不为其所动。死亡激起我们最强烈的情感:惊恐、悲痛、愤怒和彻底的迷醉,还有对解脱的内在感悟和直观认知。    美国心理学及哲学大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过:    我一生在学问上的寻寻觅觅让我确信,我们当下所意识到的世界只是众多意识世界中的一个,而其他世界必然也存在着对我们生命有意义的经验;虽然在多数的时间里,那些经验和当下世界的经验彼此相隔,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它们会汇合,更高的能量得以渗透我们的生命。   

在陪伴过数百位临终病人之后,我的观察是:死亡绝对是“更高的能量渗透生命”的特别时刻。按照宗教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的说法,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不同的存在层次之间出现了裂缝”。几千年来,各种智慧的文化都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中世纪的西方,有一系列与“临终艺术”相关的专门论述,它们以基督教的语汇,为临终过程的心灵转化绘制了心灵地图。对当时的西方文明来说,人们普遍相信,人不管是生是死,都在朝圣的路上。而临终者由于置身于生死交界处,相比其他活得好好的人来说,他们的存在状态更能够深入常人不可见的奥秘之中;当时的人认为,临终者是大步迈入灵性次元的朝圣者。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