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3分钟精神分析7——伪心智化和无法心智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安然    时间: 2017-8-20 14:45
标题: 3分钟精神分析7——伪心智化和无法心智化
3分钟精神分析——伪心智化和无法心智化


付丽娟


一个治疗片段
一位在精神动力性治疗中的病人正在省映她不断增加的社会隔绝感。她谈到一位让她感到“绝对崇拜”,但同时似乎又刻意躲避的朋友,让她感到内疚。她说这位朋友经常会让自己感到很有压力,因为她的朋友经常让她做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对于病人来讲非常不方便。

精神分析师了解这位病人具有自我牺牲的特点,他推断她正在遭受剥削并且感到愤恨。精神分析师给了病人一个关于她愤恨的精妙解释,认为病人正在压抑她的愤恨。然而,对于这个解释,病人只是耸了耸肩膀,说:你说得很对。接着转变了话题。

如果治疗师继续坚持下去,病人也许会在精神分析师呈现的证据的基础上,真的相信这个解释,即使她根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愤恨。

这样的一个解释能够有什么帮助吗?在没有任何愤恨感觉到情况下,让她相信自己心中的愤恨。病人也许会采取一种理论化,或者是观察者的姿态来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对此进行归因。但却不能就此构造出自己的思想。病人所推定出的愤恨很可能仍然保持在一种与自己无关而且陌生的水平,也就是无法心智化,或者以一种相对浅显的方式心智化。

非心智化的干预
这样的一个解释能够有什么帮助吗?在没有任何愤恨感觉到情况下,让她相信自己心中的愤恨。病人也许会采取一种理论化,或者是观察者的姿态来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对此进行归因。但却不能就此构造出自己的思想。病人所推定出的愤恨很可能仍然保持在一种与自己无关而且陌生的水平,也就是无法心智化,或者以一种相对浅显的方式心智化。

毫无疑问,大部分从他人以及我们自身获得的客观的信息,可以构成我们的自我觉知。但是,就像刚才的例子,在缺少第一人称的主观觉知下,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将会缺少。

从第三人称的智力性洞察到第一人称的情绪性洞察,就是心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叫做情绪心智化。

而通过接受教育所呈现的神经质性的智力性洞察,正是所谓的伪心智化,或者是以掩饰模式呈现的心智化。因此,如果治疗师仅仅解释病人的思维是如何工作的,那么只能被看做是一种非心智化的干预。

如果病人的自我归因是非心智化的,那么对于潜意识心理内容的解释将会是有害的,会助长病人的自我异化。

Fonagy曾经展示过,无论是来自于父母还是心理治疗师的内化,当一种歪曲了的第三人称视角作用于自我时,将会导致自我的一种无法整合的异化。

母婴依恋关系影响心智化功能
大部分情况下,心智化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对注意力进行努力控制,就像聚焦一样,它也需要自我觉知参与进来。心智化的建立和发展与母婴的依恋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恋关系混乱的儿童,在心智化的发展上必定受到阻碍和损伤。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群体中,心智化功能有着明显的缺损。

有些人很难使用心智化功能
治疗小片段
治疗师问:你觉得你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做?
病人说:你怎么能期待我知道这一点呢,你应该告诉我,你才是心理学家。
治疗师问:你觉得你的童年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病人说:我什么也想不到。

另一种视角

通常,我们更倾向理解这是某种防御或者是阻抗正在发生。在心智化的视角中,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状况可能是病人的心智化功能受损所引发的治疗表现。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