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爱这样zuo,原因在于:我们喜欢强行从随机事件中找规律,将意料之外解读为意料之中是人类本能的倾向,也是人类的需要。换言之,就是不想承认混乱才是宇宙的主流,不想承认现实世界总体是无序的。许多人也不愿承认,很多领域其实根本无法预测,这对他们的自恋是个巨大打击。
引申到精神分析领域,出于同样的心理原因,来访者和咨 询师双方也都倾向于形成自己的“故事”。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新手咨 询师在搜集材料时,“急于冲向意义”,试图找到每个行为现象背后的所谓“心理动力学解释”。或是在对个案素材的使用上,采用双重标准:对符合自己动力学假设的,就张kai怀抱欢迎之,对于不符合的,就视而不见。人的一生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既然标榜要“以事实/感觉为依据”,就应该给予“事实/感受”以相同的“权重”!不能只接受与承认你喜欢的事实与感觉,将不接受不喜欢的来访者的行为事件与内心感受统统冠之以“阻抗”之名。
为了自恋和掌控感,人们都会追求事物之间的联 系、意义与规律。但这正是精神分析师可以借此了解来访者内心的方便之道。或者这么说吧,精神分析师应该zuo的是:克制自己的自恋与控制欲 望,用心聆听来访者自己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解释----他的“人生叙事”。再举个例子,来自《黑天鹅》一书中,作者塔勒布提到“国王死了,接着王后也死了”。这句话没什么特别。但只要稍微改一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致死。”看!故事出来了,人们还从中找到了因果关系——难怪王后也死了,原来是因为伤心啊!但是,有可能两者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啊。但是,我们恰恰要的是来访者的这种“连接”!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能表示“王后因为伤心而死”,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实际生活中父母当底相爱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似乎来访者认同或者喜欢这样的“故事”,他的世界里认同并喜欢“母亲是爱着父亲的,会为父亲伤心而死”。可是,如果咨 询师自己因为某种情结没有被觉察和修通,那么就“听不出来”来访者的“内心叙事”或者说他的欲 望(或对某种欲 望的防御)。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