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我是谁:谈谈自我认同 [打印本页]

作者: wanwan412    时间: 2014-4-28 17:45
标题: 我是谁:谈谈自我认同
我是谁:谈谈自我认同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家庭里,夫妻老是打架,他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说:妈妈真可怜,我以后绝不这样对我的妻子;二儿子说:结婚真没意思,天天打,我将来才不要结婚呢;三儿子说:原来男人还可以这样打女人的啊,太好了。三个男孩长大了,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我们清楚地看到,同样的原生家庭,同样的事件,但在每个孩子那里,解释的不一样,认知的不一样,由此引发的后续行为(甚至人生命运、婚姻结局)也就此不一。这些,都与认同机制有关。


      双亲(重要照料者)对待子女的态度,常常映照出子女的自我价值,形成初步自我印象,之后形成自我感觉,形成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应该是谁,将会是谁。所以,谁告诉你你是谁的,何时告诉你的,怎么告诉你的?非常重要!亲子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


      你自己到底是谁?是你自己原本的样子?还是你认同内化了的他人对你的要求?两者都有,是两者的混合。你的欲望是你自己的?还是你认同了他人的要求与欲望?两者都有,是两者的混合。基本上,“我”这个概念是他人的反映,加上自己的幻想共同形成的,是一堆感受、认知加工后的产物,其实是一场“空”。
我们所称的“我”是已内化了的客体,它包括从早期“身体自我”的体验中产生的意象,包括了作为被慈爱或虐待的孩子的自我画像,也通过认同包括了慈爱或虐待的母亲的客体画像。即:“心理自我”包括早期的“身体自我”的感觉体验以及对照顾我的母亲的感觉体验。一方面,“我”是被别人“教育/告知”出来的,我们是我们眼中的他人;另一方面,“我”也是自己体验出来的。所以“我”这个概念,包括我体验到的自己的反应、我体验到的他人(客体)的反应,以及我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部分。认同是我们得以建立“自我”的中心过程。我们的早期认同限制和形成了日后的一切。


      要说明的是,以上还是说的比较简单的认同情况,若是童年早期习得的“我是谁”的观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那就会给人带来更多的麻烦了。往往造成成年后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目的性缺乏,或特别执着于某事/物/人。


      一个有稳定身份认同的人,也就是一个找到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的人。一般来说,来访者心理困扰的来源,来自于他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实际上,大部分人是有身份认同困惑的人。这样一生过去,总觉得没有活出自己,虚度了光阴,自然也就无法面对死亡,无法心安理得的去死。总觉得还没活够,怎么就老了,怎么就要死了。于是乎,回到生活中,就只能不断地获得,不断地执著,不断地想要控制与索取:各种各样食品,各种各样的汽车、各种各样的豪宅,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就像《甄嬛传》里面的雍正皇帝,表面上他获得了一切的权力,控制着所有的名利和美女,可是实质上他的内心如此空虚和孤独,无法和任何一个人建立其关爱、温暖、信任的关系,一生空空度过,最后孤独地死去。


      由此可见,觉察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觉察你的每个念头,每个对自我的定义,它来自哪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无不如是。如此,方能更自由、灵活地活在当下。



作者: keshen    时间: 2015-3-3 14:03
很喜欢
作者: 动静中    时间: 2015-11-28 18:06
非常感谢,这个小故事可以用来做引子
作者: pigeon    时间: 2015-12-8 11:12
不错!谢谢分享!
作者: wyxiahn    时间: 2016-4-12 09:48
很好,谢谢分享
作者: 边缘    时间: 2016-4-12 17:10
很棒,谢谢分享!
作者: yaoyao8896    时间: 2021-11-4 12:36
谢谢分享
作者: longkisl    时间: 2023-11-10 14:59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区别了呢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