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4-24 18:53
标题: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一)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24 18:55 编辑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和问题解决等。

   (一)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研究

    知觉是确定刺激物意义的过程,包括对刺激物的定向、选择、组织和解释。信息加工心理学注重对知觉过程的精细研究,从而揭示出其内在的信息加工方式,这些加工方式主要包括:(1)数据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Lindary & Norman,1977),前者指从刺激作用开始的加工,也叫做自下而上的加工;后者是从主体对于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叫做自上而下的加工。(2)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前者是指信息加工按照确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进行的加工方式,后者是指多方面刺激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加工单元中同时进行的加工方式。(3)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前者是指知觉到刺激物的整体特征,后者是指知觉到刺激物局部的特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知觉加工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优势效应,如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等。

    知觉研究领域的重点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指对于外界刺激进行辨别和归类。认知心理学家对模式识别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计算机能模拟人的这种能力,使之更加智能化。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有三种代表性的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信息的识别、理解和破译原理。

    1.模板匹配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template matching model)是根据机器的识别模式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刺激物的模板,当输入的刺激信息正好与某一储存的模板相匹配,该刺激信息就得到破译和识别。但是仅用这种机械的、严格对应的呆板模板匹配来解释人类高度灵活的认知过程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经济的。

    2.原型匹配模型
    原型匹配模型对模板匹配模型进行了改进,认为人可能在记忆系统储存的不是与外部刺激严格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的概括表征,即原型,所以原型是一种综合的、抽象的产物。外部刺激信息输入后,信息加工系统根据输入信息与原型的匹配程度来识别信息,一般会将刺激信息识别为与其有最佳匹配的原型,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使之获得理解。显然,原型匹配模型包容了模板匹配模型,同时克服了模板匹配模型不灵活、不经济的缺点,也得到更多生活经验和心理实验的支持。不过,更能体现符号加工意义的模式识别理论还是特征分析模型。

    3.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认为,主体接受输入的信息后,首先对其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事物的特征表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就获得识别。特征分析模型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方面显得更为灵活和经济,而且也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但也还是存在一些疑问,比如大量的特征表是如何贮存的?它会增加记忆负担吗?

  (二)注意的研究

    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明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双耳分听技术。从布鲁德本特(Broadbent)最早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又先后提出了中期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等不同观点。

    1.过滤器模型
    彻里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被试追随耳的信息受到注意,因而能得到进一步加工,非追随耳信息未被注意而不能得到加工。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在进一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Broadbent,1958)。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层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为在信息输入通道出现了瓶颈口式的过滤器,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则被阻止在高级中枢之外。这种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它通道。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是单通道理论,它认为过滤器位于知觉之前,所以信息选择发生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故称早期选择模型。

    2.衰减器模型
    有证据表明,一些特别强烈的刺激或对于信息接收者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即使不是从追随耳进入加工系统也能被识别,于是特瑞斯曼(A.m.Treisman)提出衰减器模型。衰减器模型认为信息通道中的过滤装置是按照衰减方式工作的,但特别有意义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限较低,因此能被激活和识别,这一过滤装置被称为中枢过滤器。看来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是中期选择模型。

    3.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认为,选择性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装置位于知觉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该模型假定所有输入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相关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知觉强度高的或意义较重大的信息获得进一步的系列加工,然后做出反应。这个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限是很低的。但是,这个模型不经济,它假设所有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

    与上述过滤器理论完全不同的是由卡尼曼(D.Kahneman)提出的心理智源限制理论。这种理论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智源,而人的心理智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智源,那么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当人面临不止一个的任务时,人就要把心理智源进行分配,每个任务所占用的心理智源就会相对减少,活动效率也会相应降低。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和有关实验结果,但是它不能预测人的心理智源究竟有多少,如何分配?所以它仍然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所以它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