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英雄的道路是孤独但却能点亮黑暗—《我是传奇》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4-23 14:50
标题: 英雄的道路是孤独但却能点亮黑暗—《我是传奇》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29 10:45 编辑

片名:我是传奇  I Am Legend

导演: 弗朗西斯·劳伦斯

主演: 威尔·史密斯 / 艾莉丝·布拉加

心理学聚焦点:生本能、孤独、信念

[attach]693[/attach]


剧情简介:

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纽约成为一座空城。Robert Neville(Will Smith 饰)是为军方服务的科学家,也是对病毒有免疫力的幸存者。白天,他带着狗Sam在街道上寻找食物,用广播寻找幸存者,在实验室里研究治愈病毒的方法;晚上,他只能躲在屋子里,因为那些感染病毒而没有死亡的人们,成为了“夜魔”只能夜晚出来活动,丧失理智,会攻击所有的人。某天,Sam也感染病毒死去,Robert Neville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当他准备和“夜魔”们同归于尽的时候,另外一个幸存者Anna(Alice Braga 饰)救了他。Anna相信山上的隔离区还有幸存者,但是固执的Robert Neville却坚持守在纽约。又一个晚上,“夜魔”攻击Robert Neville的住所,此时他的研究已经获得成功,但是只有坚持到天亮,人类才能得以延存。

影评推荐: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本非常出色,包括后半部分。不能根据后面怪物们出动了、Will Smith最后拉了手雷牺牲了,就说这部片格调太低。电影的后半部分表现了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主题,关于救赎。      
  
原来的小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曾被两次翻拍成电影。小说的主题非常思辨。在小说里面,主人公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真的是最后一个人),他白天去杀死那些吸血鬼,为民除害——可惜他的人民只有他自己——弄得那些吸血鬼很忧虑。在吸血鬼们的世界观看来,人类的白天就是他们的黑夜,而那个老是残杀他们同胞的人类英雄,无异于一个类似于吸血鬼式的大恶魔。      

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吸血鬼是在一次药物灾难后进化了的生物,它们某些特征减弱了,某些特征加强了,使得它们看上去有别于人类,并且有点可怕,这也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讨厌它们的原因。但本质上而言,它们只是主宰世界的另一种生物罢了。从前它们是少数派,被人类极度边缘化,没有话语权,一辈子只能呆在古堡和山洞里;现在翻身奴隶把歌唱,终于可以把人类当成怪物写进它们的怪物编年史了,没准还会划块地,写上“野生人类保护区”。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人类,不住在地球上,并且站在价值中立的角度上来看这件事,也许只看到了一个朝代的轮回而已。      

遥想几千万年前,那些猩猩们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同类变成了人类,一定也很恐慌吧。人类丧失了猩猩价值体系的中某些美德,开始变得更聪明、更能适应环境了。人类身上的毛发越来越少,下了树,走出了丛林,穿上了衣服,开始批量残杀动物同胞。他们自私,自以为是,窝里斗,霸道,破坏环境,不知悔改。这在猩猩界看来,绝对是物种的倒退,天理不容。假设有只大猩猩跑到城市里撒泼,然后被人类围攻,命在旦夕。这时候你看见这只猩猩眼里充满了Will Smith式的泪光,你就应该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了。它没准只是想到城里来搞点人类标本,回去做实验,让人类重新变成大猩猩。它没准只是想拯救我们。      

但人类不会叫它英雄,最多给一个传奇性的名字,叫金刚。这就是原小说里面讲的事情。主人公最后被吸血鬼们捉住,要被处以死刑。在死前他终于明白过来,他之于吸血鬼,正如吸血鬼之于人类。道德界限刹那就被模糊了,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既然原小说的内涵这么思辨,那么原汁原味地拍成电影应该也很不错,但是如果放在圣诞节档上映,就会不那么合适了。而且如果说剧本改编者或者出品人的旨趣并不在思辨上,而是在对某种品质、某种理想、某种立场的宣扬,那么对这个故事作现有的改编也就顺乎自然了。而且这么做也并不是说在格调上就降了等级。在电影里我们需要情感、理想和立场,就如同我们需要思辨一样。      

正如我们看到的,《我是传奇》在主题和旨趣上与原著大相径庭。片中对Will Smith拯救吸血鬼的诠释,并不仅仅是说他要把它们变回人类,而是把它们从自私、残暴、麻木中解脱出来。电影中有如下一句Smith的独白: Nothing happened the way i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We are seeing mutations. Cannibalistic hunger. Typical human behavior is now entirely absent.      

从某种角度来说,Will Smith的孤独,象征着道德上的孤独,他的拯救,象征着道德上的救赎。这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也有所暗示。电影的前半段充分描绘了Will Smith独自生活内心状态。但如果有人要纠缠物理状态,比如水电煤怎么来的,那电影会让他们失望。这不是剧作者的兴趣所在,也不是我的。可以说,电影中对末日氛围的描绘是非常成功的,对主人公的内心的孤独和残留的希望的刻画,也非常到位并且留有细节,尤其是他和狗狗之间的交流。而在狗死之后,剧情迅速转折,短短几十分钟内,从原来冷清的画面突然变成枪林弹雨人满为患的热闹场面,然后寥寥结束,这节奏的突变确实有点让人不知所措。但我相信,能写出前半部分剧本的编剧,也一定有能力把这个节奏的转变处理得更加流畅,更何况剧作者中有一个奥斯卡得主(凭借《美丽心灵》)。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处理,可能事出有因。但这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的感觉是,电影的后半部分虽然在剧情上并无特色,但是却有很多内涵丰富的点睛之笔,内心戏简练,冲突的营造也很自然。第一个冲突,是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冲突。Will Smith和那个女人谁都无法证明营救点的存在与否,但Smith不愿出去寻找,那个女人相反。Will Smith经历了大起大落,俨然已经成为信奉“希望之虚妄正与绝望相同”的悲观主义者,所以他和那个女人在世界观上经历了一番搏斗,力量是均衡的,这当中的对白也是很精彩的。第二个冲突,是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之间的冲突。影片的结尾突出表现的并不是Smith的英雄气概,而是吸血鬼的凶狠、麻木,以及作为拯救者的一厢情愿之间的强对比。我觉得这一点作为剧情的高潮完全不失内涵。      

影片最感染我的地方是Will Smith向那个女人介绍Bob Marley。我觉得这是编剧的神来之笔。Bob Marley曾经出过一张专辑,名字就叫Legend,这当中有首歌,名叫Redemption Song(救赎之歌),电影里Smith放的就是这首。Smith说: He(Bob Marley) had this idea. It was kind of a virologist idea. He believed that you could cure racism and hate... literally cure it, by injecting music and love into people's lives. When he was scheduled to perform at a peace rally, a gunman came to his house and shot him down. Two days later he walked out on that stage and sang. When they asked him why -He said, "The people, who were trying to make this world worse... are not taking a day off. How can I? Light up the darkness."(他有这样一个理想。有一点病理学的感觉。他相信把音乐和爱注射到人们的生活中,便能够治愈种族主义以及仇恨...有一次他要在一个和平运动的集会上表演,某人上他家开枪把他给打了。两天后他走上舞台,继续唱歌。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些让世界变得更糟的人,都不放一天假。那么我呢?我要点亮黑暗。”)      

片中Will Smith称这张专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看了这部电影后会去听一下这盘专辑。真的,说它伟大,一点也不过分。而电影至此把它所要表达和宣扬的主题恰如其分地蕴藏在这个段落中,让我非常怀疑是编剧写下这个剧本的动机,是否是为了Bob Marley的那张专辑和他不朽的精神。(文:Jimmie)


作者: 9zjuzilaoshi    时间: 2015-5-12 10:29
解读的非常棒,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