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嫉妒的火焰终究带来毁灭—《莫扎特传》 [打印本页]
作者: sasha 时间: 2014-4-18 19:06
标题: 嫉妒的火焰终究带来毁灭—《莫扎特传》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18 19:11 编辑
片名:莫扎特传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主演:默里·亚伯拉汉,伊丽莎白·贝里奇,汤姆·赫尔斯
心理学聚焦点:嫉妒心理,人性冲突
[attach]621[/attach]
内容简介: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影评推荐:
《莫扎特》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莫扎特全名为“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间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钟爱的人,而萨列里却一手毁灭掉了他的绝世才华。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这是对世事的绝妙讽刺。在第5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音乐传记片《莫扎特》一举夺得7项大奖,轰动了全世界,这一夜也被称为“莫扎特之夜”。莫扎特:完美的音乐,不完美的人生。自古天才多寂寞,他完全生活在一个附庸风雅的社会里,又不懂得屈从社会现实,因此最终为现实所不容。萨列里:忠贞的天使,残忍的恶魔。他自诩为上帝最忠贞的使者,甘愿将全身心献给上帝和音乐;却凭借这个美丽神圣的掩护,亲手毁掉了真正的音乐天才。他与莫扎特,也是一时之瑜亮。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他疯狂。莫扎特,似乎生来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遮盖与他同时代有才华的音乐家。因此,有人说,在那个寂寞的夹在辉煌的巴洛克时代之前的洛可可时代,只有莫扎特孤单地镇守。
草根天才
毫无疑问的,我承认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但是我更加喜欢在天才两个字之前加上“草根”,因为我觉得莫扎特是一个深入民心的天才,他孤独的创作着属于我们大多数人的作品。我真诚地为他的作品赢得“最容易走进人心”的评价而感到自豪。一个音乐人的作品是世人看待音乐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莫扎特自然也不例外。而“歌剧是莫扎特创造的主流”,“他的音乐深刻地反应了时代的精神”,“尤其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显然的,不是每个人能成为莫扎特,他的出现几乎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或许,他独特的才能给你以“超出凡世”的感觉,可是,他的作品的居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从来不曾被束之高阁,他的那些歌剧至今还在舞台上演绎,他的那些乐章不断在生活里回响着。正如《莫扎特传》中表现的,当他的歌剧在公演时,上至“皇室贵族”,下到下等歌剧院的那些“平民百姓”都在为他的作品呐喊欢呼,给予很有力的肯定。能够被绝大多数的人,既有“阳春白雪”,兼顾“下里巴人”,接受的音乐本身就是值得赞美的,那些创造出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音乐人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而莫扎特如此一个出众的人,似乎有着无穷的超常创造力的非凡人,能够如此的把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的根深深的扎在“群众”和“小市民”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普遍心理中,尽管有人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但是他当之无愧的该被我们深深爱戴。他的音乐生命中最让人醉心的是他的“歌剧”,他为此费劲的不断创作,而正是在这些通过“酗酒”苦撑出的不朽的作品,我们了解到太多他内心的召唤,一种不是“孤独”的召唤,因为它“最容易走近人的心灵”。
蒙难自由者
作为欧洲当时唯一的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他努力为自己的音乐梦想与“牢笼”搏斗与周旋,坚定地要做一个彻底的自由音乐家。为此他蒙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糟难。在小的时候,父亲的商业心理让莫扎特幼小的心里就开始“蒙难”,10岁便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天赋”而离乡背井远游,而且每天为了才能不退减而不断苦练,这虽然给了他扎实的音乐功底,但是却着实让他唯一可能的“美好”童年就这样被“扼杀”了。《莫扎特传》对其是从离开家乡教主来到维也纳开始叙述的。都说莫扎特学习了海顿很多,不过他俩最大的不同就是,海顿的自由性没有莫扎特强烈,至少从无法忍受教主的凌辱而毅然出走可以看出。也许曾经的“神童”不再吸引人了,因为他已经长大,而且有了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于是现实社会冷酷的冷落了这位内心无比热情的人才。在当时那个以伯爵为代表的贵族统治社会,当莫扎特写出:“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我想他遭受社会的高压与冷漠是不难想象的了。一方面由于与社会现实的不符,他没有工作了,这在《莫扎特传》当中有很好的体现。在他没有收入的同时,他的妻子也不善于理财,生活的窘迫是必然的,而为了维持日常基本需要,生存下去,特立独行的莫扎特得经受来自“敌对方”多大的压力啊。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作品需求也同样折磨着自身,健康状况极度差了,但是还仍然坚持创作,以酗酒等方式来不断“逼迫”自己。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的确,莫扎特是天才,不过天才也同样是有着自己的“苦练”的。外因与内因,他不得不蒙受着巨大的磨难,但这样的一个人又恰恰是个“自由者”,那么这样的生活就变得异常痛苦起来。这样一个自由者就这样蒙受着这样的苦难。
精神的寄托
但是即使他那备受折磨的短暂的一生,他仍旧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有着他特殊烙印的作品。当然,首推一指的是他那倾注了大量心血琢磨的无比精彩的歌剧。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话剧,莫扎特为了能够让自己能够表达“人民正直、机智、勇敢”和抨击当时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作品能够“面世”,适当的削弱了攻击性,增添了抒情性,但是莫扎特的“自由性”从来都没有被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骄奢而腐蚀,该作品仍然很好的表现着“斗争”,“揭露”和“讽刺”。在他另外的一部代表作《唐璜》中,同样的他通过剧情和认物,以及无与伦比的音乐,对贵族唐璜代表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这些极富“时代自由精神”的作品不愧是“自由者”的歌剧代表作,给“自由者”做了很好的解释。莫扎特晚年生活很不堪,身体也很糟糕,当他最后的一部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当人们正在维也纳的歌剧院里竞相争座欣赏时,这样巨大的成功为濒临崩溃的他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欣慰,不过终究在凌晨1点,他悄悄的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也带走了他身上展现的天才的光环。《魔笛》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它反映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并且为之进行艰苦斗争,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更妙的是配上了典型的新教赞歌式的音乐,给观众们一种庄严、崇高的肃穆感。算是对他的离开的一种景仰。
笑的勇士
在《莫扎特传》中,最难忘的也许是他那极富有穿透力的“笑”了。他笑的那样“狂放不羁”,那样“肆无忌惮”,那样“随心所欲”,当然不单单是他自己一种“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豁达的笑,也有为了避免尴尬的无奈的笑。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缘由,他的笑都展现出一个“乐观、热情”的莫扎特形象。在莫扎特身上体现着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易受感动,具有女性般的柔情,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当然,他爱“笑出自己”。有这样的一段话,“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鄙,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的神火依然不会熄灭,他依然不会丧失创造力...那些由内在的规律和秩序谐调起来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些真诚的,闪耀着灵魂光彩的脸庞,那些纯洁可爱的树木花草,那些祈求怜悯的或获得了恩惠的手,还有那一切勇敢的和温柔的,高傲的和神圣的姿态,...在这颗艺术家和诱惑者的心中又十分光明灿烂的东西,而且充满着神的恩惠”,对于对生活总是抱着希望,对音乐总是充满热情的莫扎特来说,或许是很好的评注。当皇室对其作品做没品位的挑剔时,他只有先“一笑而过”,再进行自己的畅谈,当面对家庭纷争的时候,笑,还是先笑……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为人的乐观向上,不畏惧“黑暗”,不怕在“黑暗”中独行,不被四围的“黑暗”而消融了“信心”,依旧“笑”的灿烂,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平易近人,透着阳光一般的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在音乐的道路上战斗着,他当之无愧的是个笑着的勇士,因为他那含义丰富的“笑”。影片的大部分主要记录了萨列里是如何用自己的各种手段让这个上帝的宠儿犯罪,一步步走向绝境。即使如此,这个单纯的人一直把他的仇人当作自己真诚的朋友。是,因为他的眼里只有音乐以及自身的快乐,他根本无暇顾及过多无用之物。他只希望自己的音乐得到别人的赏识,即使没有帝王的器重,即使曾经在宫廷演奏的音乐只能成为平民的娱乐节目,他都满足了。他为他的音乐,付出了一生。但是,他终究逃不过现实的悲剧。他得面对生计,他得照顾家庭。他只能不停地写,不停地写,不停地将脑中汹涌的旋律尽力记录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歌唱心中的旋律,双眼布满血丝。后来他说我要睡一会儿,于是,这个千古一遇的天才与世长辞了。到底什么是凡人和天才?这个萦绕在脑中的疑问始终无法得到解答。我在莫扎特和萨列里的身上似乎是有所获得,也许凡人和天才都是拥有才华的。只是,凡人会被外在因素而困扰以至于悲伤地发现自己的江郎才尽,甚至为了留下才华的尾巴而不择手段。反观之天才,他们只是不停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永不停止。因此,心无旁骛才是成功的最基本品质。被浮躁的社会情绪干扰,总有一天,天大的才华也只是毫无价值的糟粕。
作者: 9zjuzilaoshi 时间: 2015-5-4 03:53
为人的乐观向上,不畏惧“黑暗”,不怕在“黑暗”中独行,不被四围的“黑暗”而消融了“信心”,依旧“笑”的灿烂,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平易近人,透着阳光一般的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作者: aisi菲菲 时间: 2020-10-26 11:07
谢谢**!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