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母性贯注: 指母亲在第一时间将自己调整至完全奉献于初生儿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可以怀孕和分娩的身体能力是平行的。这种“疾病”起始于婴儿临产前几周的孕期末期,并且持续到分娩几周后。只要婴儿仍然处于完全依赖期,母亲就极大程度地贯注于新生儿,并全心全意与之认同。所以健康的母亲和婴儿是一个整体,婴儿从中才能健康发育。之所以称之为“疾病”,是因为这有点像精神病性的“先占观念”。
理想的母亲:这是指初生儿在生命中的前几周所需要的母亲。她与婴儿认同,全心全意地奉献,调整自己以适应婴儿,忘我地满足他所有的需求。通过这些她让婴儿拥有全能的体验,这对于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足够好的母亲:这是指第二阶段——相对依赖阶段的母亲。这里指母亲对她的孩子逐渐变化的需求的适应。现在她可以足够的敏锐,以指导他的孩子何时、以何种方式忍受失落和挫折。这锻炼了他应对现实的能力,获得了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
完全依赖:生命第一周,母亲和婴儿之间全然不分。婴儿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全然依赖他的客体提供生存的需求,他们成了一体。为了生存他必须全然依赖母亲。温尼科特说: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母婴的联合体。如果他的需求被完美地满足,就会获得对于健康发展十分很必要的全能体验。
相对依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婴儿开始忍受失落和挫折。他需要被满足,但并不总是即刻的,这奠定了他与现实的关系。如果母亲对他的能力敏锐地回应的话,他将会健康地发展。
原初攻击性:母亲用原初攻击性以理解婴儿的行为。有时她感觉婴儿对她的攻击性,并给她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婴儿用他的小手抓母亲,用他的小腿踢她,当吮吸乳汁的时候用力地咬乳头),但他并无意伤害任何人,通过对这一举动的回应,该行为就能获得意义并发展。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是对外在刺激的反应。
婴儿的无情:在婴儿发展出关心的能力之前,是某种“原始无情自体”的状态。“关心着的自体”,意味着拥有关心的能力,取决于无情自体被允许表达,才会从这种容受中发展出来。无情自体出现在完全依赖的阶段,如果母亲幸存于这种无情性,她将会使婴儿关心客体的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不被允许,那么无情自体就仍旧处于分裂中,随后这个人会变得有攻击性,自己却不能意识到。
抱持:母亲的身心功能。她用臂膀抱住婴儿,同时在内心里也抱住婴儿。婴儿被母亲拥抱,只能理解用身体语言表达的爱。只有被足够好的抱持,婴儿才能发展整合经验的能力,和一种“我存在”的感觉。母亲的抱持功能是婴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母亲的镜映功能:这是个重要的角色。婴儿依赖于当他凝视母亲的脸的时候母亲的表情回应,以建立他的自体感。当他看到他在母亲的眼睛里的自己时,开始获得了对他自身的知识。温尼科特说:“当我看到我被凝视,我就存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建立并丰富了真实的感受。如果母亲自己太忙碌,或是她的情绪低落,感受到挫折,而不回应婴儿,那么他就会为这种情绪所压倒,并且把这些摄入内心,这将带来稳定人格塑造的失败。
环境:环境对婴儿的健康发展负责。最初的环境就是母亲,随后是父亲和其他的亲属或其他的抚养者参与。环境可以促使或干扰潜能(遗传的和血统的)的表达。环境的重要性在治疗情境中再现。分析师是可信赖的、稳定的且贯注于他的病人的。他的爱表现在对病人临在的调和,充满尊重、温暖和共情地聆听,而不会评价或指责。他按照病人本来的样子接受他,所做的仅仅是共情地理解病人的内心的动机,在病人对他的攻击之下存活下来。
对崩解的恐惧:这是一种当环境未能在极早期抱持好婴儿的后果。环境的冲击对婴儿的内心是个震动或创伤,因为婴儿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它,甚至不能想到它,不能将之视为经验而集中并整合。它发生了,但是却没有被处理而被体验到。在婴儿的心里仍然是一个侵入的异化体,但是这将影响他的未来。它以某种无法理解、无法界定的焦虑存在,成为生活中令人不安的阴影,随时担心某些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的恐惧。温尼科特强调了如果治疗中出现了对崩解的恐惧,这意味着病人此刻正重复着他旧有的创伤,而正希望过往的失败将会被修通和修复。
存在的连续性:当婴儿的主观体验可以与足够好的妈妈融合的时候,便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温尼科特描述了当婴儿一出生就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原初母性贯注的状态,这种存在的重心便会出现。可以“存在”的能力来源于从一开始的在抱持性环境中的体验,存在的连续性是整合的前提。
侵入:当一切顺利进行,婴儿就不会感觉到周遭环境的存在。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和他是一体,所有的需求都被完美地满足,这非常像在子宫内的生活。偶尔他用自己的肢体触碰周围的环境,感觉不错,这是常见的举动。当交流获得了正面的回应,他就会重复这个举动,这就是交流的开始。但是如果环境-母亲未能良好地回应婴儿,或是不恰当的方式对待他,可能是太大的声音,太多的亮光,在他不饿的时候喂食,当他想要睡觉时突然带他去游戏,所有这些都是对他安宁的内心世界的侵入。这样一来存在的连续性就被打破,这就是一个创伤。当他无望抵抗时就不得不回应。如果这些发生了很多次,那么他将不能自由发展他的真实自体,结果是他以一个虚假自体的方式对环境的侵入投降。
焦虑: 生命最初的创伤与对被毁灭的威胁相关,温尼科特称之为:“原始的痛苦”或“难以设想的焦虑”,这些被体验为:变成碎片;持续地坠落;与身体脱节;失去定向感;因为没有任何交流而感觉到完全的隔绝。这些是被侵入的后果,存在感被打乱,人格解体,阻止了通往正常发展至整合之路。温尼科特称之为“无法设想的焦虑”是因为这些发生在婴儿获得言语能力之前;没有容纳这些焦虑的可能,也没有办法对之防御,该焦虑就变成了人格结构的基本特征。
过渡性客体和通往象征之途: 婴儿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过渡性客体并占有它。过渡性客体看起来、或闻起来,会使他回想起他的母亲。(比如一片织物、软毛毯、毛茸茸的泰迪熊、一段音符、或是口中的手指)过渡性客体在母亲不在的时候安慰着孩子,尤其是当他将要入睡或感觉到焦虑的时候。最初婴儿的需求需要被完美地满足,这使他相信是他创造了哺育他的乳房或母亲。这种幻觉对于发展是必须的。然后,在相对依赖期,母亲的功能之一就是去除这种幻觉,这使他开始感知真实和客观,他开始将“我”和“非我”区分开来,他开始感知到他人的存在,与他人的关系在此时开始建立。他开始迈向象征世界(其中一个客体可以用来代表另一个客体),这发生在第 4 到第 12 个月。
从客体连接到客体使用:这个主题与攻击性的问题相关。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对于婴儿的在从母亲的浑然不分到分离,再到整合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说法令人困惑,因为它容易跟日常语言混淆。婴儿在一开始就是对客体充满了攻击性的,他有着由于被挫折而带来的破坏幻想(梅兰妮·克莱因)。而当客体可以经受住攻击性的打击和破坏,婴儿就会感觉到有个靠得住的客体,所以他才能够爱这个客体。现在他可以“使用”这个客体,这并不是 剥削的意思,而是他可以与之交流并不担心自己的破坏力。现在他可以容受对立情绪的存在——爱和恨共存。
未整合;失整合;整合:在生命的一开始躯体承载着遗传的潜能——躯体的和心理的(认知的、理性的、心智的)发展潜能。最初是一种未整合的状态,并且具有整合的潜力。心灵吸收着所有的经验:内在的体验(饥饿被感知为周身的疼痛)和外在的体验(太多的亮光或太多的噪音)是未区分的。当这些体验是正面的时候就被欢迎,当这些体验是不适的时候就被否认。然而,一切都是片段化的。当母亲足够真实足够好地与婴儿共在,存在的连续性就会产生,婴儿会缓慢地将所有体验整合为一个整体。他开始将“我”与“非我”的体验区分开来。 失整合是一个失败的结果。当有过于严重和不停的侵入存在,无法设想的焦虑就会产生,存在的连续感就会被打断,已经获得的能力就会碎裂,分裂和混沌开始出现。这种早期的失整合可以在随后的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中重现。
潜在空间和分离:婴儿需要一个与他的母亲融合的好的开始。如果一切顺利,该体验将使婴儿依赖和信赖他的母亲。他将会把这经验内化并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正像是母亲对婴儿的共情和治疗师对他的病人的共情一样,婴儿/病人可以将此内化并感到安全,并开始从依赖走向独立,所以分离得以发生。但是除非有任何形式的侵入打断了存在的连续性,实际上分离永远都没有发生,这是因为潜在空间里存贮了所有的既往的好的体验。所以婴儿可以离开母亲但是把她保存在内心里。潜在空间是内心世界的一部分,有意义的交流发生于此。这里是“游戏”的区域,享受自由、幻想、梦想、希望、自在思考和创造性的源泉。
[attach]10653[/attach]退行:退行到依赖状态可能发生于分析情境中,作为一种重新体验那些发生在早期环境失败之时未能好好体验的创伤。分析情境提供了病人得以(或许是第一次)体验到抱持性环境的机会。该抱持促使病人发现他无意识的愿望,即原始创伤可以被体验并得以被处理。这样的体验反过来将使病人,当退行至依赖状态的时候,寻找到并发现真实的自体。这在分析关系的情境里的找寻是疗愈过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将移情中的退行和退行性人格区分开来。)
真实和虚假自体:真实自体将带来自发的举动(该举动始于与环境的交流)。这是真实自体中主动的部分,是感觉、情绪、真诚性、真实感受的内核。这是对自体的真实体验,包含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真实自体成长于母亲对婴儿需求的回应所加固了的虚弱自体。虚假自体来自于对母亲未能在完全依赖期对婴儿的需求回应失败而产生的侵入的防御。母亲将自己的需求加诸于婴儿,而不是关注婴儿并回应婴儿的需求。他的自发的举动没有被回应,所以他变得更加迎合环境而不是他自己的需求。他应对外界的刺激并忽略自己的需要,他是如此地绝望以至于放弃了自己的需要,变成了依从的人格。真实的自体变得过于虚弱而无法面对现实,并为虚假自体所覆盖。在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某些依从性是需要的,但是温尼科特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破碎的人格。虚假自体可能是病人的一个特征:他变得僵硬,永远不会真实和自发,他感觉到不真切,没有办法发展关系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呆着。他无法安生,不断需要从外界获得刺激,他在不断地疲于应付但是却无法主动去做。他可能是一个好学生却从没有创造性,他永远不会满足,感觉到空虚,他不断冒险获得刺激(酒精、毒品)却永远不会从中满足。
游戏:可以游戏的能力是情感发展的成果。在游戏中,婴儿/儿童/成人将内在世界通过过渡性空间和外在世界连接,并存在于过渡性空间里。游戏和创造性的生活是同义词,游戏是对过渡性客体使用的延伸。游戏是拥有潜在空间的能力的前提,真实自体于其中表达、游戏、想象和交流,随后转化为与外在世界——环境的交流。儿童的游戏提供了成人创造性思考的基石。温尼科特视游戏为治疗性互动的本质。(以一种交流、关系、自由和想象的区域的模式)
创造性:对于温尼科特,创造性意味着活力,享受生活(所有的日常点滴),富有想象力,可以思考、感受,富有弹性,感觉到自由和解放,可以选择、发展和改变。他并不特指艺术家,他指得是每一个人富有活力的生活。这种自由的、创造性的人格来源于婴儿感觉到是他自己创造了世界,来源于母亲以其原初母性贯注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因此婴儿感觉到全能,他创造了为他服务的客体。只有这样,他才能体验到挫折,并从中生长。这是健康人格的 基础。
No matter whathappens, life is worth living.
无论发生什么,生活值得一过。
醉清风258297293 发表于 2015-12-10 22:42
No matter whathappens, life is worth living.想起“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