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焦作女学生被逼跪地吃垃圾 学生心理健康引热议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小成
时间:
2015-10-15 09:54
标题:
焦作女学生被逼跪地吃垃圾 学生心理健康引热议
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5-10-15 10:01 编辑
河南商报记者 訾利利
日前,一则“焦作一初中女生被同学踩头逼迫跪地‘吃垃圾’”的新闻传遍网络,引发网友关注。而不久前,江苏某中学一女生在女厕所内被同学脱衣殴打的视频,已让一众家长为孩子担心。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你会怎么办?忍气吞声,找学生家长理论,还是找老师追究责任?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小小的“打架”,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弄清概念】
校园暴力就是孩子打架吗
“校园暴力不能当做简单的孩子打架看待,它的后果严重得多,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发展。”郑州市47中政教处副主任展庆领说。
在展庆领看来,校园暴力造成的伤害,不管是施虐者,还是受虐者,都会出现心理障碍,比如受虐者会产生报复心理,施虐者会变本加厉等,长期下去,孩子的心性都会扭曲。
他说,他就碰到过这样的学生,这个学生跟着姨妈居住,他姨说他几句,他感觉不好听,就用脚踹他姨,“这孩子心理上肯定有问题,就算将来考上大学,这样的心性也很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何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尤其是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郑州四中初中部教务主任钟卫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学生不找学校处理。
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像好吃懒做、一夜暴富等,也慢慢带进校园。“其实,很多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都不是发生在校内,虽然矛盾在校园内触发,但是事情多在校外发生,老师也鞭长莫及,学校想管,可手段、职权有限。”
【一个问题】
学生为啥不喜欢求助学校?
为啥学生不找学校处理?因为学校多数采取教育手段,以惩戒手段为辅。
有些学生受家庭或者社会的影响,认为教育手段是软弱的,不能马上给自己解气,就会寻求其他渠道。
在二七区政通路小学副校长樊宏蕾看来,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不多见,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放学后,都有专门的老师看护。发生被欺负的情况,学生可以向班主任、学校保安,甚至路过的任何一个老师求助。
展庆领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可能是因为学生心理上有问题,多集中在单亲、离异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身上。对这些孩子,班主任会多做思想沟通,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学校还有心理老师,放学时学校的门卫也是全员上岗。
钟卫民说,他们每两周会开一个心理公开课,请家长参加,学校做得多了,掌握的信息多了,解决学生矛盾的前瞻性越强,事件爆发的概率就会越小。他一直告诉学生,碰见暴力事件,在校内向老师求助,在校外,向路人、向警察求助,注意记住坏人的特征,保存证据。
【专家观点】
让综合素质评价和升学挂钩
对于犯错的学生,学校一般只能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采取一些纪律处分,比如记过、记大过。
这也是很多未成年人和家长对施暴不以为意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小事一桩”,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并没有很多影响。
其实学校可做的远不止这些。
钟卫民说,这几年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在高中和初中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涵盖了学生的品德、学业、纪律等,并最终纳入学业考核。
设想很美好,但是这种评价的结果,实质上并不影响孩子未来的升学等问题。而社会上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只看成绩如何,不会看这个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十年内有没有违法犯罪的。“这恰恰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这关系着学校送到社会上的合格公民有多少,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他建议教育部门,真正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挂钩,影响到了孩子的升学问题,家长们自然会关注。
而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张少春律师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颁布多年,对这方面的限制实在有限。
前不久,一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群殴、欺辱同学而面临终身监禁,而当事人之一翟云瑶直到出庭时还没弄清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
他建议,国内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暴力往往被视为孩子间打架的小事,校园暴力事件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社会或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建议家长】
多关注你的孩子
知道孩子在和谁交往
展庆领提醒家长,“青春期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对法律、社会规则的敬畏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对初中的孩子,家长要多加关注。”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樊宏蕾建议家长,一定多了解孩子的动向,包括精神动向,让孩子愿意和你说实话,愿意沟通交流。
为啥中学生会出现问题?
她认为主要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和谁交往,对孩子关注度降低了。有些孩子受欺负了,家长还会说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别人,这样孩子何必告诉你,“让孩子不信任家长,受了欺负也不会告诉家长。家长要让孩子相信你可以给孩子保护,或者给出一些良好的建议。”
钟卫民认为,家长还要注意的是,孩子一旦拉帮结派,出于朋友义气,脑子一热可能会不管后果。“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伙伴效应或者群体效应,如果一个孩子处理矛盾,不会发生大规模问题,一旦群体出动孩子急于表现,展示的力量就大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河南商报)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