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标题: 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打印本页]

作者: 司马如花    时间: 2015-10-9 10:19
标题: 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本帖最后由 司马如花 于 2015-10-9 10:21 编辑

                                    [attach]9371[/attach]
曹英瀚/图
本报记者 周 丽(转自河北日报数字报)

       受访专家:省第六人民医院少儿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建丛

       在心理咨询门诊,最常听到来咨询的父母们说的一句话是“他越大越不听话了”,说这话时,家长感到愤怒、委屈,还有深深的无奈。孩子的叛逆,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常见的话题,也是个很无奈的话题,建立家长式权威往往是很多家庭的传统,希望孩子听家长的话,不听话就是不懂事。而孩子呢,希望有自由,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于是“叛逆”就产生了,轻则发生口角、亲子关系紧张,重则出现打骂孩子、孩子出现离家出走或自伤等行为。省第六人民医院少儿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建丛提醒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尊重孩子,以避免亲子冲突。
就个体成长来说,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三个特别的时期:两岁半到3岁,7岁到9岁,12岁到15岁,期间会有叛逆的表现,不同时期叛逆的形式有所不同。

       第一叛逆期:

       两岁半到3岁,自我意识萌芽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一般是两岁半到3岁左右。常见的现象是孩子虽然很多事情还不会做,但每件事都要自己尝试,并拒绝家长的帮助。比如,自己穿不上袜子会哭;家长帮助穿上了,儿童又脱下来,继续哭;家长是帮助也不对,不帮助也不对。

      “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叛逆行为也就是俗话说的自己和自己较劲。”刘建丛表示,在第一次叛逆前儿童自我意识弱,认为父母的帮助也是自己的能力,父母什么都能帮助自己做,就是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而自我意识萌芽后,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独立的两个人,妈妈会做的不是自己做的,自己很多能力是没有的,但又不甘心,开始出现挫折感,所以不断地去尝试自己的能力,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一时期聪明家长的处理办法是在孩子体会到挫折感时允许孩子哭,陪着孩子,孩子允许帮助的时候再帮助,同时适当转移注意力。”刘建丛说。

       第二叛逆期:

       7岁到9岁,准大人期

       孩子长到7岁到9岁,随着感官逐渐的发育成熟,到学校后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孩子很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进入第二个叛逆期。他们要求独立,想自己做主,喜欢表现得像“大人”一样的说话,不再穿“幼稚”的衣服。

     “这个时期经常会因为学习问题与父母产生矛盾。”刘建丛举例说,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放学盯着按时写作业,孩子却边写边玩,孩子越玩父母越不放心,管得越严,亲子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孩子想要自己做主,但做什么事都被父母控制了,甚至上学也是“为父母上学”,能够做主的唯有“不上学”,于是有些孩子出现了厌学。

     “这一时期父母要转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刘建丛建议,涉及孩子的事情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适当地引导,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比如孩子边写作业边玩时,可以与孩子商量怎样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又能开心地玩,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由父母监督执行,同时制订惩罚及奖励措施。督促孩子说话算数的同时,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

       第三叛逆期:

       12岁到15岁,青春期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心理未发育成熟,常常遇到各种挫折感,这时他们更愿意寻求同龄人的支持,重视同伴关系,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可的事情,比如吸烟、上网、男孩打架等。

     “有的父母会过度担心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险。”刘建丛表示,有初中孩子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太不可控了,甚至不敢让他上学了,因为只要让孩子出去,孩子就会晚回家,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交往。而孩子则反映父母太多虑了,总认为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坏人,怕他们带坏自己,其实自己是能识别的,自己和同学在一起是因为有烦恼向同学倾诉,而且同学能理解自己,父母不理解自己。有个女孩反映,只要放学晚回家一会儿,或去找同学玩,父亲就不停地打电话,直到自己到家为止,父亲还不允许自己坐出租车,怕自己被害,有一次打车回家,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

     “父母眼中的一些叛逆行为,有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有些则与家长的控制有关。”刘建丛表示,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随之改变;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对于较小的孩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给出选择等方式引导,对于较大的孩子,可在亲子关系融洽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正面引导、肯定的方式处理;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 hinqin11    时间: 2015-10-10 15:30
大概了解,谢谢分享

作者: bbIzwhy    时间: 2015-10-10 22:39
讲的很清楚,学习了,感谢分享
作者: 凡尘荼靡    时间: 2015-10-12 19:53
{:soso_e179:}
作者: 司马如花    时间: 2015-10-14 09:52
希望能帮到大家
作者: DDLwhy11    时间: 2020-6-30 09:18
谢谢分享
作者: 谢婷1004    时间: 2020-7-2 09:38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心理老师大本营 (https://www.xinli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